文/吳宏信
嬰兒滿周歲時,台語俗稱「度晬」,這是出生後第一次過生日,依照禮俗舉行「抓周」儀式,過程十分有趣,也是華人特有的習俗。
抓周又稱「試兒」、「試晬」、「拈周」、「試周」、「拿周」、「周晬」。相傳南北朝時代就已流行,北齊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就曾記錄這一項習俗。
依照風俗,孩子周歲時要理髮梳洗,穿戴虎衣、褲、鞋,以避邪保平安。接著誦念祝賀禱詞,備妥蔬果牲禮和紅龜祭祖,父母送上紅龜粿、大蘋果、米芳、蔥、芹菜與大蒜給寶寶;外婆則是送頭尾禮和紅龜祝賀,並在衣物繡上「卍」字,都有其特殊涵義。各種用品皆為六的倍數,取其吉祥之意。
抓周前有些禁忌,如太陽西下不洗澡、不親睡覺的寶寶、不拿尺打孩子、不吃茄子。然後將各式工具、珠寶、兵器、算盤、針線、樂器或工具等,放置在寶寶面前,任其隨意抓取,以先抓到或拿最久的,猜測喜好和未來的成就,預卜孩子未來所從事的行業,據說十分靈驗。
《紅樓夢》中,賈寶玉抓周時抓取了脂粉和釵環,父親賈政因此罵他將來必是酒色之徒;果不其然,賈寶玉長大後喜歡與女孩子廝混。宋朝大將曹彬,抓周時抓到了兵器和官印,後來以武功掛印,先後擔任節度使、檢校太師、樞密使、魯國公等職,亦可為例證。
唐宋時期,「抓周」成為漢民族一個重要的儀式。北宋《東京夢華錄》及南宋《夢梁錄》均有記載,方式與過程差不多,但物品更為豐富,包括佛道經卷等。直至明清,仍在民間傳承著。
另外傳說清朝的雍正身為四皇子,抓周時拿起了一隻毛筆。康熙命眾臣備上紙墨,雍正胡亂畫了一個仿似皇帝批奏摺時所用的「敕」字,康熙看了震驚又不滿,因為雍正並非欽點的接班人;卻沒想到,雍正後來果然繼承了皇位。當然此說流傳於鄉野,應是後人強加附會,但也讓此習俗添加了更多趣味與想像。
抓周習俗流傳近千年之久,有其民俗上的意義,除了凝聚家庭向心力,也承載了父母對兒女的殷切期望。隨著時代進步,家庭結構改變,年輕人思想新潮,寶寶周歲多是上飯店餐敘,賓客以紅包當禮物,傳統儀式逐漸被淡忘或簡單化,想來殊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