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手藝真工夫 嘉藝36技展覽開幕

江俊亮 |2023.10.06
1261觀看次
字級
中埔鄉民陳淑美以「絲瓜絡」雕製的觀音菩薩、小貓。圖∕記者江俊亮
藝師黃奕薰手捧以竹根製作的「竹頭筊」。圖∕記者江俊亮
藝師陳振龍及其製作的檜木建築模型。圖∕記者江俊亮
藝師呂界元的鑿花工藝。圖∕記者江俊亮
藝師陳明山的布景彩繪。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您見過用「絲瓜絡」雕製的觀音菩薩像、用「竹子根」製成的筊杯嗎?嘉義縣文化基金會為調查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歷經4年時間,探訪縣內36名藝師,完成18部紀錄片,6日起舉行「嘉藝36技」技藝展,見證藝師的傳統手藝真工夫。

「嘉藝36技」在中埔穀倉農創園區舉行,嘉義縣長翁章梁在開幕儀式中表示,嘉義縣除了擁有舉世聞名的阿里山之外,還有許多令人引以為傲的在地技藝,由文化基金會以4年時間拍攝完成《嘉藝手路》18部紀錄片,以及集結成《嘉藝36技》一書,書籍將發送到轄內各國中小及公立高中,作為學校教育知識典藏。

嘉義縣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陳尚雍表示,《嘉藝手路》18部紀錄片是由8位嘉義在地導演拍攝,包括第59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蔡崇隆、深耕在地多年的影像導演呂炎坤、吳平海、侯建全、李坤城,以及青年導演王示衡、黃怡豪、黃名毅;《嘉藝36技》一書則邀請《朝聖台灣》作者陳逸宏擔任藝師形象照攝影師。

陳尚雍指出,「嘉藝36技」展覽以生活和信仰為兩大主題,展出民間技藝大多源自生活上的需求,材料也多就近取材,重視生態永續,這次展覽結合AR科技、實體手作品,帶領民眾一覽各鄉鎮市技藝,感受藝師的真工夫、文化傳承力。

這次展出的實體作品,包括土礱、竹編、漂流木小提琴、竹管厝、布袋戲偶服、紙糊、磚雕、竹頭筊、懸絲偶、王船、蚵篩、北管、鑿花、檳榔染、絲瓜絡、籠花跳、槺榔掃帚、藤編、葫蘆雕刻、草鞋、神將、烘爐等,琳琅滿目。

其中,中埔鄉民陳淑美製作的「絲瓜絡」玩偶,有可愛的貓頭鷹、兔子、綿羊、小雞等,更有用「絲瓜絡」雕製的觀音菩薩、中國龍等藝品,很難想像絲瓜乾燥後,形成筋絡細密的「菜瓜布」(絲瓜絡)可以製作出這麼多有趣的東西。

陳淑美說,她十餘年前曾在鄉農會上過手作絲瓜絡課程,並將上課做成的綿羊帶回家,卻被兒子嘲笑「像壓扁的烏龜」,她索性就將綿羊改成烏龜。後來兒子指定要車子、恐龍,她都一一完成,因此玩出興趣。但因近年來絲瓜價格上漲,絲瓜絡也愈來愈少,為了持續創作,她就請母親幫忙種絲瓜,由於自家栽種的絲瓜自由生長,反而有機會長出一些特殊形態的絲瓜,更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被譽為「竹頭筊達人」的黃奕薰,出身嘉義縣六腳鄉,他年輕時從事廟宇建築,40年前因緣際會,開始以竹根製作「竹頭筊」,2021年被嘉義縣政府登錄認定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竹頭筊保存者。

黃奕薰表示,竹頭筊相當堅固,比一般的木頭筊耐用;早年台灣的神明桌上一定會放置一對竹頭筊,因為「竹」的閩南語發音與「德」相同,「留竹」就是「留德」,希望藉由這次展覽,讓民眾瞭解傳統文化。

嘉義縣文化基金會表示,「嘉藝36技」自6日起至15日止在中埔穀倉農創園區展出,每日下午3時有專人導覽,每天前100名現場完成指定任務的民眾,可獲得中埔鄉農會折價券、絲瓜系列保養品7折券,並有不定期抽獎活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