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講到「燒聲」 醫生建議降低音量及速度

王淑芬 |2023.10.03
1383觀看次
字級
頻繁使用聲帶易造成失聲、說話聲音分岔、長瘜肉等問題,適時讓聲帶休息是保養之道。圖/Unsplash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老師、客服、民代及業務員是使用聲音最頻繁的人,有時還要放大聲量,很容易出現聲帶慢性發炎或水腫,甚至聲帶長瘜肉等問題,醫生建議適時降低音量和速度等,避免失聲。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逸筑今天指出,門診常有業務員、市場攤商及老師看診主訴因為長時間的說話導致「燒聲」,甚至嚴重到說話發不出聲音,患者很擔心無法繼續工作。

林逸筑說,頻繁講話、過度使用聲帶的人,初期聲帶疾病症狀較輕微,但仍會有喉嚨緊、話說久了會失聲、聲音分岔、唱歌高音唱不上去等問題,醫生建議趕快噤聲休息,改掉不正確的說話習慣,並搭配藥物及音聲語言治療。

但是,如果民眾忽略了初期的症狀,持續過度、不正確的發聲,嚴重到出現嗓音沙啞,只能發出氣音等情形,通常需要藉手術或積極治療才能改善嗓音。

醫生指出,如果患者已經到了失聲或是說話只發出氣音即代表聲帶慢性發炎、水腫、聲帶結節(俗稱長繭)、聲帶長瘜肉了。

圖/高醫提供

林逸筑說,傳統聲帶手術治療採「喉顯微手術」,醫師藉由特製的精細長柄器械將聲帶上的病灶切除,患者術後需噤聲一周,等到聲帶復原才能恢復說話。傳統手術需住院及插管全身麻醉,有手術高風險且術後可能會有喉舌不適的感覺。

近年來,新式嗓音微創手術興起,「聲帶精準注射」,只要在門診局部麻醉,藉由經鼻內視鏡確認聲帶病灶位置,再進行注射,療程約15到20分;患者無需住院,也免全身麻醉風險,術後僅需噤聲2天即可開始說話。

醫生提醒需頻繁說話的民眾應該讓喉嚨聲帶適當休息,如果說話易累或音域變窄等情形,應先減少說話、多喝水及避免刺激性飲食,如果情形嚴重就該就醫檢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