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變乾燥 中醫師分享潤喉撇步 |2023.09.29 語音朗讀 46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中醫師表示,入秋後變得乾燥,民眾可能感覺口、鼻、皮膚乾燥,可多吃富含膠質、水分多的食物,如水梨、白蘿蔔、絲瓜等,對潤喉降燥都有幫助。圖/苗栗縣政府提供 【本報台北訊】秋分過後開始進入秋燥,中醫師表示,加上天氣漸涼,民眾可能感覺口、鼻、皮膚乾燥,可多吃富含膠質、水分多的食物,如水梨、白蘿蔔、絲瓜等,對潤喉降燥都有幫助。今年9月23日迎來24節氣中的「秋分」,俗諺說「秋分瞑日對分」,指的是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日夜等長,這天過後,太陽就會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白天就愈來愈短,天氣也漸漸轉涼。秋分過後開始進入秋燥,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發言人瞿瑞瑩表示,相較於夏天溼氣重,入秋後變得乾燥,尚未到深秋時節畢竟是「秋老虎」,氣溫仍居高不下,最近門診常看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燥熱的患者。中醫師表示,入秋後變得乾燥,民眾可能感覺口、鼻、皮膚乾燥,可多吃富含膠質、水分多的食物,如水梨、白蘿蔔、絲瓜等,對潤喉降燥都有幫助。圖/資料照片瞿瑞瑩建議,除了多喝水,也能多食用富含膠質、水分的食材,如最近盛產的水梨,它屬性微涼、水分又多,還有瓜果類如白蘿蔔、大白菜、小白菜、冬瓜、絲瓜等,蓮藕、山藥、白木耳、秋葵也對潤喉、潤燥有幫助。飲食上還能多吃蓮子、百合,具清潤舒緩情緒效果;浮小麥則可除熱益氣養心,在季節變換、氣溫不穩定時,能舒緩情緒改變。飲食上多吃蓮子、百合,具清潤舒緩情緒效果。圖/盧怡安提供瞿瑞瑩表示,除了專業用藥外,民眾在家煮「甘麥蓮棗茶」飲用,或按摩特定穴位,有助改善季節變化帶來的情緒不適。秋分是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秋分過後,白天就會開始愈來愈短、夜晚愈來愈長,以中醫養生觀點而言,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季則是早睡晚起,換言之就是跟日光的作息一致。她建議,最遲晚上11時前入睡,晚間11時至凌晨1時是膽經循環、凌晨1時至3時是肝經循環,肝膽經與身體代謝、解毒相關,好好睡覺才能排毒養生,早上6時至8時起床都可以,依個人作息而定。以中醫養生觀點而言,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季則是早睡晚起,換言之就是跟日光的作息一致。圖/Pexels 前一篇文章 熟女精神差、睡不好 類固醇副作用惹禍 下一篇文章 節食瘦身卻「脖子腫」 甲狀腺亢進作祟 熱門新聞 01佛光菁英幹部培訓 精進信願行2025.07.2102【詩】星紅仙人球2025.07.2203社論--撕裂的人心如何縫補2025.07.2404【詩】戀戀古城2025.07.2305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天堂到地獄 4-12025.07.2206【利人利己】健康素食觀2025.07.2207全球佛青聚新馬寺 探討永續發展2025.07.2208【創作花園】 挑戰養蠶寶寶2025.07.2409菲國宗教和諧共融 三好教育見證2025.07.22102025香港書展開幕 佛光山力推閱讀文化2025.07.2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農會綠色照顧站 長輩愈活愈年輕肥胖增加心衰竭風險 宜健康飲食管理壓力台日水果祭 高流大比拚小腿肌力強化訓練 抗衰老防失智關鍵奇美暖心角 醫療場域有藝術玉米糖漿傷身記憶差 水果天然糖分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