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變乾燥 中醫師分享潤喉撇步

 |2023.09.29
461觀看次
字級
中醫師表示,入秋後變得乾燥,民眾可能感覺口、鼻、皮膚乾燥,可多吃富含膠質、水分多的食物,如水梨、白蘿蔔、絲瓜等,對潤喉降燥都有幫助。圖/苗栗縣政府提供

【本報台北訊】秋分過後開始進入秋燥,中醫師表示,加上天氣漸涼,民眾可能感覺口、鼻、皮膚乾燥,可多吃富含膠質、水分多的食物,如水梨、白蘿蔔、絲瓜等,對潤喉降燥都有幫助。

今年9月23日迎來24節氣中的「秋分」,俗諺說「秋分瞑日對分」,指的是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日夜等長,這天過後,太陽就會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白天就愈來愈短,天氣也漸漸轉涼。

秋分過後開始進入秋燥,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發言人瞿瑞瑩表示,相較於夏天溼氣重,入秋後變得乾燥,尚未到深秋時節畢竟是「秋老虎」,氣溫仍居高不下,最近門診常看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燥熱的患者。

中醫師表示,入秋後變得乾燥,民眾可能感覺口、鼻、皮膚乾燥,可多吃富含膠質、水分多的食物,如水梨、白蘿蔔、絲瓜等,對潤喉降燥都有幫助。圖/資料照片

瞿瑞瑩建議,除了多喝水,也能多食用富含膠質、水分的食材,如最近盛產的水梨,它屬性微涼、水分又多,還有瓜果類如白蘿蔔、大白菜、小白菜、冬瓜、絲瓜等,蓮藕、山藥、白木耳、秋葵也對潤喉、潤燥有幫助。

飲食上還能多吃蓮子、百合,具清潤舒緩情緒效果;浮小麥則可除熱益氣養心,在季節變換、氣溫不穩定時,能舒緩情緒改變。

飲食上多吃蓮子、百合,具清潤舒緩情緒效果。圖/盧怡安提供

瞿瑞瑩表示,除了專業用藥外,民眾在家煮「甘麥蓮棗茶」飲用,或按摩特定穴位,有助改善季節變化帶來的情緒不適。

秋分是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秋分過後,白天就會開始愈來愈短、夜晚愈來愈長,以中醫養生觀點而言,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季則是早睡晚起,換言之就是跟日光的作息一致。

她建議,最遲晚上11時前入睡,晚間11時至凌晨1時是膽經循環、凌晨1時至3時是肝經循環,肝膽經與身體代謝、解毒相關,好好睡覺才能排毒養生,早上6時至8時起床都可以,依個人作息而定。

以中醫養生觀點而言,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季則是早睡晚起,換言之就是跟日光的作息一致。圖/Pexels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