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登山注意虎頭蜂 3方法讓你遠離危險

 |2023.09.22
1309觀看次
字級
秋末是虎頭蜂造成民眾死傷的高峰期,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吳明城說,應觀察虎頭蜂意圖,以冷靜且迅速的方式離的愈遠愈好,避免遭蜂群追趕造成生命危險。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秋末是虎頭蜂造成民眾死傷的高峰期,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吳明城說,民眾遇虎頭蜂,應觀察虎頭蜂意圖,以冷靜且迅速的方式離的愈遠愈好,郊外活動時也可注意草叢及天空,提早預知虎頭蜂群聚集地點,避免遭蜂群追趕造成生命危險。

近年傳出虎頭蜂螫死人的案例,如近日新北瑞芳八分寮步道發生登山團遭虎頭蜂攻擊事件,造成20人中9人輕重傷,2人送醫不治。

台灣虎頭蜂約有8種,蜂后一般在過冬後,3至4月開始築巢,待工蜂羽化後迅速築巢,於8月底至11月秋末期間蜂群數量達高峰,一窩完整的中華大虎頭蜂蜂巢,就有可能有上萬隻虎頭蜂在內,但蜂群數量仍會因蜂巢大小及發展情況有所不同。

吳明城指出,台灣虎頭蜂中又以「台灣山林殺手」的黑腹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2種對民眾威脅最大,其中因中華大虎頭蜂,工蜂體長可達約4至5公分,黑尾虎頭蜂為3.2至3.8公分,毒囊較大毒液量也較多,連體內有抗體的蜂農遭螫2次都可能有生命危險,遑論一般民眾。

圖/Unsplash

虎頭蜂蜂螫之所以危險,主因蜜蜂毒液量不大,1000人中約僅有1至2人會出現嚴重過敏現象,且蜜蜂螫針倒鉤大,螫完後蜂隻本身也會死亡。

不過,虎頭蜂普遍毒液量大倒鉤也細,可以「連螫數次」不成問題,透過螫針注入蜂毒所含的蜂毒胜肽,則會造成紅血球破裂、急性過敏性休克及發炎反應,嚴重將造成患者無法呼吸及溶血症狀,未盡速就醫恐致死。

除爬山時避免穿著黑色等深色衣物及噴香水等,吳明城也強調,千萬不能用扇子或其他物品驅趕,否則反而引來一整群虎頭蜂,同時不應使用敵避(DEET)或其他噴霧朝虎頭蜂噴灑,避免激怒蜂群出「針」造成危險,而應保持冷靜盡快離開現場。

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吳明城表示民眾在郊區與山林內活動時,可透過注意草叢地方內是否有蜂窩、遠處空中是否有虎頭蜂在飛、附近虎頭蜂是否有攻擊意圖等3種方式,觀察並遠離虎頭蜂群,避免遭虎頭蜂螫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