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笨 我是黑冠麻鷺 文/林育安(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副教授) |2023.09.10 語音朗讀 1097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黑冠麻鷺生氣了,張翅大叫驅離入侵安全範圍者。圖/阿豪黑冠麻鷺在大樹上築巢育雛。圖/中子雌鳥眼周為淡黃色偏淺咖啡。圖/中子雄鳥眼周及喙基部位皆為藍色。圖/eBird圖/中子圖/維基百科黑冠麻鷺生氣了,張翅大叫驅離入侵安全範圍者。圖/阿豪黑冠麻鷺正在和蚯蚓拔河。 圖/中子黑冠麻鷺生氣了,張翅大叫驅離入侵安全範圍者。圖/阿豪 文/林育安(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副教授)黑冠麻鷺常出現在學校草地上,有些學生喜歡叫牠為「校鳥」。有趣的是,當有學生或是人們從牠身旁近距離走過時,黑冠麻鷺往往直挺挺佇立不動,好像在玩「隱形人」遊戲,彷彿以為別人看不見牠,因而讓牠得到「大笨鳥」的諢名……在公園或是一些公共場所的草地上,常常可以看見體型和小白鷺大小相近的鳥類,久久佇立在草地上,如同站哨的衛兵,一動也不動。很多民眾往往被其吸引,並且很好奇「這是什麼鳥啊!」其實這種鳥稱為「黑冠麻鷺」。其他鳥類在人類靠近時,早就逃之夭夭或是振翅而飛了,但黑冠麻鷺硬是一動不動,人們對於黑冠麻鷺的鎮定舉動,感覺牠好像反應遲鈍且笨笨的樣子,因此也讓牠獲得了「大笨鳥」的封號。鎮定看待敵人的動靜其實「黑冠麻鷺」並不笨,反而相當聰明。牠隨時隨地注意周遭的狀況,認為人類雖在牠的周圍,但還沒有進入到牠認為會危及其安全的區域,就會很悠閒自在的待在原地不動、不管你,但當人類進入牠的警戒區域時,牠會立刻拔起腿、伸長脖子拼命往前跑。黑冠麻鷺伸長脖子拼命往前跑的模樣,看在人類眼中會覺得很好笑,其實這是牠維持身體平衡和重心的方式,以免快速跑步時重心不穩而摔倒。相信很多人曾看過牠,但可能對牠的生活、習性和行為並不是很清楚,在此就介紹一下黑冠麻鷺吧!數量倍增的常見留鳥黑冠麻鷺成鳥的頭頂有黑冠羽毛,因而被稱為「黑冠麻鷺」。除此之外,牠還常被稱為「山暗光」、「地瓜鳥」、「黑冠鳽」或「黑冠虎斑鳽」。屬於中型的鷺科麻鷺屬的鳥類,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南亞和東亞南部。早期台灣因其數量稀少,將其歸類為稀有留鳥,並且主要棲息活動於低海拔森林底層,為台灣唯一森林性的鷺科鳥類,但由於其活動隱密,因此不容易被見到。暗色羽日夜皆可欺敵近幾年來,黑冠麻鷺在台灣大量繁殖,且棲息地不斷擴大分布,民眾很容易就能看見牠,因此現今已成常見留鳥了,廣泛分布於平地和低海拔地區。 黑冠麻鷺體長約45~50公分,冠羽長度約10公分左右。成鳥面部和頸部的羽毛為紅棕色,背部為暗紅色有黑色橫條,腹部為黃褐色並帶有暗色縱斑,喙為黑色,腳脛為青竹色。黑冠麻鷺的羽毛顏色,不像一些日行性鳥類,例如五色鳥、八色鳥或是翠鳥那樣具有鮮豔的羽毛顏色,其羽毛顏色比較深暗,當其在夜間或是白天靜止不動時,其他獵食動物不易發現到牠的蹤跡,充分發揮偽裝欺敵的功能。雖然雌雄鳥的羽色和外觀很相似,但仍有些差異之處,可作為雌雄辨別的指標,例如雄鳥眼睛的周圍和喙的基部為藍色,頭頂和枕部的羽毛為延長長條狀的黑色飾羽,雌鳥則不具有這些特徵。平日覓食也安靜不動 白天時,偶爾可看到黑冠麻鷺在空曠的草地上活動或覓食。其實黑冠麻鷺為夜行性鳥類,傍晚時分到隔天清晨,為其主要的活動時間,直到天明時,黑冠麻鷺才會展開雙翼飛回其巢中休息、睡覺。一般鷺科的鳥類喜歡在溪邊、池塘或是沼澤區活動和覓食,而黑冠麻鷺卻喜歡單獨在森林底層,或是綠蔭遮陽的空曠草地上活動和覓食。其覓食行為不像小白鷺和中白鷺那樣,走來走去活動、覓食,而是會靜靜地待在草地上,如中正紀念堂的憲兵一樣,一動也不動地的站著,等待時機狩獵,但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牠的脖子時常左右扭轉擺動著,這跟其他鷺科鳥類很不一樣的地方,其他鷺科鳥類不會有這項技藝才能。聽音辨位和蚯蚓拔河黑冠麻鷺為肉食性鳥類,牠們的食物種類很多,例如青蛙、蜥蜴、昆蟲、軟體動物或節肢動物等,尤其最喜歡吃蚯蚓。但是,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且平時也不會跑到地面上。那麼,黑冠麻鷺要如何找到蚯蚓呢?俗話說,天生吾材必有用,黑冠麻鷺的聽力很靈敏,牠會靜靜地佇立在草地上不動,利用其敏銳的聽覺,偵索土壤中蚯蚓的所在位置。由於蚯蚓在土壤中鑽來鑽去的時候會發出聲響,黑冠麻鷺聽音辨位,知道蚯蚓在土壤中的位置後,便會突發地伸長脖子,將長喙往土裡插下去,快狠準的夾住一隻蚯蚓,並開始和蚯蚓上演拔河拉据戰,但往往沒多久,蚯蚓就會被從土壤中拉出來,並成為黑冠麻鷺的食物了。領域性動物強勢驅敵 黑冠麻鷺具有領域性,當有其他動物或是別的黑冠麻鷺侵入其地盤時,牠會張開翅膀、豎起頂上的冠羽,並發出粗啞的嘎嘎聲,以威嚇驅離對方,若侵入者沒有適時離開,牠就會採取攻擊方式,驅離對方離開其地盤。由此可見,黑冠麻鷺是屬於「大智若愚」型的鳥類。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其實有很多神奇和奧妙之處,若能放慢腳步靜靜地觀察,就能從中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知識和樂趣。長兄姐照顧幼弟妹每年3~9 月,為黑冠麻鷺的繁殖期。此時雄成鳥的眼睛和喙間的藍色裸皮,顏色會由淡轉為鮮豔且亮麗。而亞成鳥的此塊裸皮顏色,則不是藍色而是偏黃色。雄鳥於繁殖期時,會在夜深人靜的午夜或是清晨3~4點時,撐開羽毛跳求偶舞,呈波浪式的左右搖擺扭動身體,鼓著喉嚨發出「霧、霧、霧」低沉的求偶叫聲以吸引雌鳥的注意,每次都會連續呼叫2~15聲。當雌鳥對雄鳥也有愛意時,就會飛到雄鳥身邊,此時雄鳥和雌鳥會豎立起羽冠,並會相互用頸部,磨擦對方的頸部或背部,以為示好和進行繁殖。之後,黑冠麻鷺就會開始選擇築巢的樹種,一般以樟樹和榕樹為主,待樹種選好後,雌雄鳥就會啣取枯樹枝並在離地約8~10公尺高度的樹幹分枝處,做成一個寬淺盤狀的鳥巢,以利雌鳥產蛋和孵育下一代。一般鳥類的鳥巢,築好後一般就固定形狀了,但是黑冠麻鷺築巢則會以漸進的方式,隨著雛鳥的發育長大,而使巢礎變寬和增厚。很多鳥類於繁殖期過後就會棄巢,待下一繁殖期時再重新找地方築巢,但黑冠麻鷺卻會有重複使用舊巢的現象。黑冠麻鷺為一夫一妻制,雌鳥一窩可以產3~5顆蛋,蛋為白色且表面有褐色斑點。當雌鳥孵蛋時,雄鳥會在巢邊擔任守衛,以防巢中的蛋被獵食性動物吃掉了。當雌鳥外出覓食時,孵蛋的工作就換雄鳥接手。孵化期約為28~32天,雛鳥就會陸陸續續破殼而出。此時,雌雄鳥會共同育養巢中雛鳥,待32天左右,幼鳥才會離巢。幼鳥和亞成鳥的毛色為灰褐色且具有黑、白色細紋,腹部為黃褐色且有深色縱斑,頭頂黑色不明顯且有白斑,跟親鳥毛色差異很大,一般人若沒有看過其幼鳥或亞成鳥的話,往往會誤以為是別種鳥類。黑冠麻鷺在亞成鳥未換羽時,就具有生殖能力,並且較年長的哥哥和姐姐,會協助親鳥幫忙餵食更幼小的弟弟和妹妹,所以常有不同時期出生的幼鳥、亞成鳥和親鳥群居而生。 前一篇文章 全世界僅2匹「汗血寶馬」 渾身散發鑽石光芒 下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加拉巴哥群島 物種之島 作者其他文章藍腹鷴 鳥界中的隱士 駱駝 沙漠之舟 構造佳 功能強兔子品種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