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重理工、輕人文」風氣盛行,政府又力推資通訊領域,儘管新課綱增設人文選修課,仍挽不回高中人文社會、語文資優班式微的趨勢;大學人文類科學生人數也逐年減少,引發中研院士朱敬一、王汎森關切,近期集結多位重量級講座教授,直奔高中現場開課,盼重振人社班學習熱情。
今年全國共有十八所高中人社班、語資班,參與中研院人社基礎人才培育計畫,但在此前,已有多校面臨經營困境而收攤,高雄女中人社實驗班順應新課綱不再續辦;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人社班接連停招;台南一中語資班專為社會組設計,今年送走六名畢業生後停辦,反觀雙語實驗班為自然組設計課程,可達成年年滿招。
理解人社 可補通識教育不足
中研院士推「人社導論+經典閱讀」計畫,每個主題兩周、每周三小時,學員包含台中女中、台中一中等四校,共一○二名學生。朱敬一表示,當初舉辦人社營、創建人社班,便是希望不再看到「讀完經濟,就對經濟沒興趣;讀完法律,就對法律沒興趣」,盼重新培養大家對人社知識理解,補足通識教育不足。
但人社營、人社班運作約二十年,社會氛圍衝擊人社「錢」景,人社班課程也因疫情衝擊大打折扣;朱敬一表示,就他觀察,網路課讓師生缺乏互動,經過三年後就散掉了,這次重新辦活動,希望再度帶起動能,不因疫情有所影響。
朱敬一則說,該課程計畫將在中區試辦一年,每場也會經錄影後製後公開放映;教育部長潘文忠昨親臨開業式鼓勵在場師生,並坦言全世界被科技、資訊強烈襲擊之下,人社科學須始終扮演核心角色,才能更有「人味」。
職涯期待 影響學子就讀意願
社會風氣衝擊人社「錢」景,高中校長、家長均提及,人社領域畢業生薪資待遇低,多少影響意願。
今年台中一中語文資優班僅十四人成班,校長林隆諺表示,現在就業方向跟社會氛圍下,確實沒有學生想選擇人社領域,就他觀察,這類班級的學生,若不是自己有強烈興趣,就是家長本身是人社背景。
南一中校長廖財固認為,若要強化學生選讀人社興趣,教育部門應思考將人文社會的國際性競賽,比照數理項目,訂定升學保送辦法,讓學生願意留下來。
台中女中校長洪幼齡提到,人社班式微最大原因在於父母對子女的職涯期待,她分享,她曾帶五名學生去中興大學聽數位部長唐鳳演講,結果學生舉手提問,都是說:「爸媽認為在人社班沒未來,不曉得唐鳳建議?」可顯見即便學生有興趣,仍會有不安全感。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不少進入人社班的學生,語言或文學能力都較強,入班後這卻無法精進相關能力,所以選擇中途離開;另一方面,人文社會學院畢業的學生,薪資待遇較低,工作也比較不好找,會影響家長及學生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