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打電話給我說,她們大樓有人搬家,扔出一大堆書,內有許多繪本童話,是偏鄉山地孩子可以用的,叫我快去撿。我急忙飛奔而至,結果發現不只是書,還有很多可用的衣物,有些甚至連標籤都沒剪掉。我一邊撿,一邊感嘆現代的人太不惜物。朋友說:「台北市寸土寸金,一坪五十萬時,誰能拿來堆不要的東西?」她接著說:「現在想起來真冤,我小時候曾因打破一個盤子罰跪一天,誰想到現在成套的盤碗都沒人要了」。
我們小時候物力艱難,每個東西都得來不易,一旦被孩子打破了,就會因不捨而懲罰小孩。我們那時心中都覺得自己不如一個碗、一個花瓶,那種委屈感到現在五、六十歲了還記得。其實勤儉是美德,人應該惜物,但是要做到不「重物而輕人」還真不容易。
有一位教授買了一部新車,想帶他兩個外甥出去兜風。他姐姐一直交待孩子,千萬不可把舅舅的新車弄髒。他把車子開到巷口後,就拿出一罐可樂倒在新車的座位上,兩個孩子嚇壞了,目瞪口呆。他說「你們只要玩的痛快就好,不必擔心弄髒,要知道髒是可以洗的,因心理拘束而玩的不痛快就辜負了我今天特地來帶你們出來玩的心意了」。回程時,小外甥真的在車上吐了,但是孩子一點罪惡感都沒有,因為他知道舅舅說弄髒了是可以洗的是真心的,他不必慚愧或不安。我看到這故事時很感動,屏東曾經有個國中生因為弄丟了他阿嬤的機車,受責後去上吊,這孩子死的真是太不值得了。人不要「形為物役」,東西可以替換取代,但是歡樂的時光往往不能複製。現代人愈來愈忙,能帶孩子出去玩的時間實在不多,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應該跟孩子好好的玩,不必給他罪惡感。每一天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即使再有一起出遊的機會,年齡不同,心情不同,感受也不同了。
這位教授是個智者,真正了解活在當下(seize the day)的意義。每次看到父母給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帶出門去玩時,都很替孩子難過,穿的這麼整齊怎麼玩呢?什麼事過猶不及都不好,以前抗戰時,中國窮,沒有物資,營長會送出一隊士兵去搶一枝槍回來,現在有錢了,又什麼都不愛惜,暴殄天物。如何拿捏這個標準其實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需從這裡著手,教導孩子人生的意義。
(本專欄隔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