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軍人公墓也吹環保風!為倡導環保概念,節省土地利用,台北市軍人公墓規畫了二千七百平方公尺的「懷樹追思園」,可容納一千六百位軍人、榮民及榮眷骨灰罐。同時,避免家屬祭拜舟車往返、捻香焚燒,造成環境污染,北市兵役處也首創網路追思系統,供民眾上網遙祭,頗獲好評。
台北市軍人公墓位於南港,占地二十八公頃,環境非常優美,主要建築包括忠烈祠、忠靈堂、行政區、紀念碑、樹葬區及一江山紀念碑。兵役處長朱亞虎表示,軍人公墓領先全台,率先實施樹葬,主要是強調自然環保,更解決地狹人稠的問題。
實施樹葬至今,只有五人下葬,使用率很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還有樹葬。朱亞虎坦言,軍人觀念確實不易改變,加上忠靈堂的骨灰安置仍有空位,後代寧願先人「住室內而不住室外」,以致於軍眷選擇樹葬的比例不高。
朱亞虎說,樹葬及網路追思的觀念都很新,很多軍人認為人死後總是要有留下些什麼,供後代紀念,還要不時燒香祭拜,甚至擔心如果下葬親人附近的樹木枯死,心中總覺得不太舒服。
他強調,環保節能、避免資源浪費已是潮流,所以他要求兵役處加強宣導,並與榮民服務處、退輔會溝通,傳達樹葬的好處。
朱亞虎表示,樹葬區位於軍人公墓的東南方,有松、竹、梅三區,與傳統樹葬不同的是,他們的樹葬是以四棵樹環繞骨灰座,所有下葬者可由在世者共砌獻石,放在「獻石傳書區」以供紀念。樹葬所有費用由兵役處負擔,親人不需負擔任何費用,且親人還可利用網路追思系統,隨時隨地,在地球的任何一角落追思往生者。
北市軍人公墓已連續三年獲得內政部頒發績效優良,目前也開放全國的軍人及榮眷申請,但尚未開放給一般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