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不是「喊話」,更不是「對罵」,而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基本形式與需求,這原本是人人天生的能力。
不幸的是:在電子媒體的傳播薰染中,所見盡是情緒性的「對罵」或即興式的「喊話」,而少有理性、溫馨的「對話」場景,以致本俱的「對話」能力似乎日漸弱化。還好,現在有「讀書會」!
在「讀書會」裡可以真正有「對話」發生,也經由每次交流的場域,成員得以喚醒「對話」的能力,進而培養深化生命內涵的態度。
問題是:在成長與受教過程中若被要求「聽話」的經驗多,而對於「對話」是什麼也少有機會了解與體會,那又如何學會「對話」呢?
因此,身為讀書會參與者,實在需要針對「對話」的意涵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才能讓對話的的動力產生滋潤彼此心田的活水。
就「心理」層面言,人之所以需要「對話」,基本上是因「有話要說」,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經驗或感受。此外,也有一種「了解」的需求,包括想要了解對方與被對方了解,因此,這種「我想知道與被知道」和「我要表達」的基本需求就建構了對話的需求動力。
本著這樣的需求,人在對話時就需要抱持「分享」和「接受」的心態,而非「說服」與「批判」。「分享」是「我樂於將我有展現於你」,不強迫對方,讓彼此保有獨立存在的尊嚴,而「說服」,則是「你一定要將我有納為你的一部分」,會有一種被強迫的感覺。
「接受」是「坦然面對實存的發生」,不論是預期或非預期,就如實的對待,而「批判」則是「對於與期待不符者予負面回應」,也就是以是非對錯論斷。因此,可以說「接受」是一種客觀的態度,予人被包容、被肯定的感受,而「批判」則是主觀的反應,常給人被拒絕、被排斥,甚至被貶低的不悅感。
因此,是否允許彼此有空間,是否能容納各種可能的存在,決定了「對話」是否能真正發生與持續的命運,也是「對話」存在的關鍵心理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