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舉考試的金榜,寬一百零四公分、長六百三十公分。
圖/陳宛茜
【本報台北訊】大學入學分科測驗昨天放榜,考生等著「金榜題名」,但你可知「金榜題名」不只是形容詞而已,古代真的有「金榜」。明清科舉的最後一關「殿試」、皇帝欽定名次後,榜單會在東長安門外張貼三日。因為榜單是用黃紙書寫,因此稱為「金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陳列館正展出清代道光年間的「金榜」,寬一百零四公分、長六百三十公分,遠遠望去還有個大大的「榜」字,相當氣派驚人。
中研院還針對科舉制度設計一款互動遊戲,將科舉知識融入其中。根據研究,殿試揭曉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貼於長安門、小金榜則是讓皇帝閱覽之用。中研院珍藏的這份一八四七年榜單,共記載二百三十一名「金榜題名」者,包括李鴻章、沈桂芬、馬新貽,都是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
網路時代,考生上網看完榜單後就結束,但清代「金榜題名」的過程可是非常複雜。金榜在東長安門外懸掛三天後繳回內閣,接著舉行傳臚大典與瓊林宴,新科進士們還得在狀元的帶領下,上表謝恩、前往孔廟行釋褐禮,祭孔儀式完成後,才算完成整個「金榜題名」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