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畢沙羅 書信子女超寫實

文/郭士榛、圖/邱麗玥 |2008.05.30
1254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印象‧畢沙羅:英國牛津大學美術館珍藏展」今日起在故宮博物院展出,將回顧畢沙羅四十年創作生涯的風格轉變,還將同時期的雷諾瓦、米勒、馬內等印象派大師等二十四位藝術家作品一同呈現,共展出作品九十件。在印象派雷諾瓦等熠熠紅星的遮蓋之下,畢沙羅是較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印象派畫家,但塞尚卻尊崇這位畫壇前輩為「巨人」。

「印象‧畢沙羅」的九十件展品中,畢沙羅畫作占三十三件,包括油畫、水彩。雖然畢沙羅是印象派的中堅成員,卻不像其他印象派畫家沉迷於雲光倒影、水霧迷離的光影表現,畢沙羅勇於嘗試新事物,雖也跟隨潮流,喜和年青畫家學習,但最終他仍忠於自己的寫實派。他不但將法國傳統鄉村文化融入畫中,致力於土地與鄉土的描繪,因此畫了很多風景畫。畢沙羅的後期作品還出現點描派的實驗,用色相當柔和、細碎而富有詩意。

展品中一八七六年的「蒙福柯的農家雪景」,是畢沙羅借居友人在蒙福柯這個小農村時所作。畢沙羅利用厚重的塗抹手法,加上藍紫、米黃、白、灰等對比色的表現,讓畫面呈現出看似堅硬卻又柔軟的感受。而這次最引人關注的是一八八八年的油畫「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致」這件作品,畫中畢沙羅嘗試點描派的畫法,以密集的小點並製造出窗外的景色,頗為抒情。這幅畫畢沙羅用紅、藍色為主,近看由許多點並排而成一塊塊色塊,但遠看卻是色調非常融合的景色。此作品一八八六年曾與秀拉的名作「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同時展出過。但後來畢沙羅認為點描法太費神和時間,同時又無法很具體表現畫風,因而放棄。

很少畫靜物的畢沙羅,一八七三年畫作「粉牡丹」以青花瓷瓶盛插粉牡丹,用眼睛看全是紅、白色塊,但事實上他畫布的底色全用了原色(即紅、黃、藍)為主,而一八六○年間所畫扇形畫「搭豌豆棚架的農婦們」,都受到日本的畫風影響。

除了著名的風景畫,這次特展難得展出畢沙羅為家人繪製的畫像,以及三封他寫給子女的信件。「在窗邊縫紉的畢沙羅夫人」作品當中,他畫下妻子茱莉在窗邊低頭縫紉時,溫柔婉約的神情。畢沙羅共有八個孩子,其中六位是藝術家。雖然藝術家的生活困苦,不過畢沙羅卻相當支持子女創作。在這次特展中,也將展出畢沙羅三個兒子路西安、菲力克斯、路德維奇.魯道夫及孫女奧蘿維妲的作品。

畢沙羅和米勒、莫內等人並駕齊驅,同為印象派的核心人物。從一八七四年至一八八六年間舉辦的八次印象派畫展中,畢沙羅是唯一完整參加八次展覽的藝術家,可說是印象派理念的堅持者與實踐者。此外,畢沙羅最大的貢獻,就是提攜後進,像是秀拉、塞尚、高更、梵谷,甚至是年輕時的馬諦斯等人,都曾接受過他的引導與影響。「印象‧畢沙羅」自五月三十日開始至八月十七日於故宮展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