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兩岸經貿糾紛又添一筆,中國大陸商務部昨日宣布認定我對陸傾銷聚碳酸酯,使大陸聚碳酸酯產業「受到實質損害」,自今日起加徵16.9%到22.4%不等的保證金。
陸企指控 傾銷導致鉅額虧損
官方公告指出,去年11月30日對台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以來,已就傾銷、產業損害、兩者因果關係進行調查,昨日宣告對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出光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加徵「保證金」,金額須向大陸海關繳納。
聚碳酸酯可用於電子電器的框座、板材、薄膜、汽車配件外殼等諸多領域,也是ECFA早收清單塑化產品小項之一。根據申請書內容,2021年台灣的聚碳酸酯產品占全大陸進口總量為23.06%,重量為34.6萬噸,金額11.74億美元,進口關稅為零、增值稅則為13%。大陸廠商指控,台灣的傾銷導致大陸產業「價格與成本嚴重倒掛」、並出現鉅額虧損。而去年底上述台灣企業曾向大陸提交評論意見,要求以膠粒中聚碳酸酯比重(以重量計)99%作為畫分標準。
此次調查結果宣布的時間點,恰逢副總統兼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出訪過境美國之際,引起兩岸關注。不久前,大陸官方已在6月宣布維持對台化等公司的苯乙烯徵收反傾銷稅,稅率為3.8%到4.2%。
至於台灣禁止大陸2455項農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等進口,此前大陸商務部在4月宣布進行貿易壁壘調查,目前仍在進行當中。官方先前指出,調查應在今年10月12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明年1月12日。若是按照相關期程,則貿易壁壘調查近幾個月也即將會有結果出爐。
石化、機械 恐列口袋反制名單
學者認為,大陸此舉政治訊號強烈,同時也給予產業界壓力。接下來石化、工具機械設備等產品,可能都在大陸官方口袋反制名單中。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德昇表示,先前商務部2455項貿易壁壘調查,在10月12日會有階段性結果,第2波落在明年大選前一天的1月12日,而且這次選擇的還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其中的小項目,「這給台灣產業界訊號,也是一種壓力。有政治意涵。」
至於下一波哪些產品要拉警報?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國臣提醒,接下來除了農產品,要關注石化產業、工具機機械設備,因為大陸上述產業慢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