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貓在宋朝

文/余遠炫 |2023.08.14
574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雖然是挖苦人的一句話,卻說明了雞犬在古代社會的普遍與重要性。但如果把時間推移到宋朝,很可能就成了「貓犬升天」,因為宋朝人把貓給寵上了天。據說,自唐朝玄奘大師從天竺(印度)引進貓咪,用以捕捉老鼠保護經書後,狸奴(貓咪別稱)就受到了人們的寵愛。

到了宋朝,愈來愈多人養貓,眼尖的生意人嗅到商機,於是就發展出了一條龍的服務,從餵養貓、為貓除蟲、為貓修剪毛髮、買魚乾當零食,甚至還有臨時的貓旅館、洗澡美容等,簡直就跟現代人寵貓沒啥兩樣。宋朝詩人黃庭堅,曾為了向朋友討要一隻小貓,特別買了一條魚要送給母貓當營養品,並寫成詩句紀念。

宋朝人把貓帶回家後,還要經過一番「儀式化」過程,認證狸奴成為家庭的成員。首先要將貓帶到灶神前,將貓爪子印在香灰上,然後帶去祭祀土地神,保佑貓不要走丟,最後用艾草條順順貓咪的毛,再請牠吃頓好的,貓咪就正式成為家庭的一分子,負責捕捉老鼠,避免損耗糧食、咬壞家具。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曾說:「養貓以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看來他應該不是合格的鏟屎官,誰說貓一定要捉老鼠?

宋朝人很愛養一種「獅貓」,這種貓的毛很長,個頭嬌小,黃白相間,會撒嬌、會賴皮,就是不會抓老鼠。雖說「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但不會抓老鼠、完完全全就是寵物的獅貓,還紅到了北方的金國去。金國宮廷聽說獅貓模樣可愛,於是向宋朝指名索取,想盡辦法要弄到手。

本來養貓的目的是要減少鼠害,但在愛貓成狂的宋朝,卻是寵到貓咪逐漸喪失抓老鼠的本能。南宋詩人胡仲弓有一首〈睡貓〉詩:「瓶呂斗粟鼠竊盡,床上狸奴睡不知。無奈家人猶愛護,買魚和飯養如兒。」老鼠鬧翻天了,貓兒卻睡到打呼,好像與牠一點關聯都沒有。究竟是該責怪貓咪不盡責,還是要怪主人太過寵溺啊?

以古鑑今,現代人寵溺貓咪,其實也不算啥新鮮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