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透過前瞻特別預算辦理長照衛福據點計畫進度落後,且不少據點蓋好卻不開辦,衛福部長照司也做出回應。圖為示意圖,非新聞當事照。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透過前瞻特別預算辦理長照衛福據點計畫進度落後,且不少據點蓋好卻不開辦,衛福部長照司坦言,過去3年因為新冠疫情,造成人力缺工、物價上漲等,使進度落後。站在使用者角度,衛福部近年力推的日間照顧、小規模多機能等社區式長照機構,雖然有實質幫助,卻仍有結構性問題待解決。
「人力不夠,是夜間服務一大困擾」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張筱嬋也說,曾經遇到一名夜班工作的個案,卻難尋晚上服務的機構。不只夜間服務難成行,由於重症、特殊照顧在居家服務容易被拒絕,多只能尋求住宿式機構,但偏偏服務資源稀缺,補助每月最高僅1萬元,跟機構費用3至4萬元相比仍有一段落差。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表示,小規機是結合居家服務、日照及夜間服務的三合一據點,但卻有連環結構性問題。
小規機的夜間服務使用前提,必須要先使用日照服務,但日照中心並不收重度失能的對象,夜間服務卻是他們最需要的服務項目,也導致重度失能者,只能自聘外勞或花錢找住宿型機構。
不只資格限制,林依瑩表示,夜間服務要推動,也遇到人力不足問題,照服員在照顧重症上量能較弱,一般基礎訓練約100小時,加上重症服務的收入,不一定會較好。此外,小規機的利潤也低,長照單位不一定有興趣做。
林依瑩說,小規機是一個「夢寐以求」的照顧模式,可以讓中重症長輩有機會在家安養,彌補日照未能涵蓋部分,但要把小規機發展起來,得先解決長照人才培育問題,並同時放寬夜間服務的使用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