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木料肌理 型男以老物靈魂創新手作工藝

王淑芬 |2023.08.09
1492觀看次
字級
張晏睿感受到木作器物的溫度,選擇用老物件的靈魂融入新創,他的木作品大受上班族的歡迎,成了新療癒系。圖/記者王淑芬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木頭紋理有迴旋、塊狀和明暗的不同,視覺呈現也予人溫潤感,尤其經過時間的洗鍊讓老器物更顯價值。張晏睿在大學古蹟修護課開始感受到木作器物的溫度,於是選擇用老物件的靈魂融入新創,他的木作品大受上班族的歡迎,成了新療癒系。

「我不喜歡做單一的事、喜歡創新和突破!」張晏睿大學念古蹟修護系,原本也想走古蹟、老物件修護的路,但是受限於太多的方方面面規矩,於是他擷取對木頭的情感,以延續木料的生命做為志業,開始木作人生。

張晏睿設立「共生學堂」,有一間大型倉庫儲存工藝木料、一個工作坊,還有大小隨興的工藝創作,小從花器、手刻筆到餐具等,是生活樂趣,也是創意的呈現。每一個擺設的器物都有他述說不完的故事,有的是從撿拾的漂流木取材,也有的是拆遷老建築的廢檜木料;廢材賦予的新生命力,讓新器物充滿韌性。

圖/記者王淑芬

懷抱著理想走向「木作人生」,張晏睿也有過人生的低潮期,曾經可支配現金只剩下56元,甚至還繳不出保險費,只能拿工具變現。所幸夢想不死,他有滿腔熱血和無限的創意,吸引很多上班族,以木作為壓力的出口,一支雕刻刀刻畫出各式不同的風、雲、水、火,不管是花瓶、木餐具,即使一個歪扭的作品,也有滿滿的成就感,那份心靈的療癒,讓「共生學堂」大受歡迎。

社區大學、企業福利會陸續邀約體驗木作,張晏睿於是順勢推出「環島車宿體驗」,接受邀約授課,同時規畫豐富的遊程,藉由邀約木作也深入鄉鎮,探索在地的風土人情,豐富人生閱歷。

「共生學堂」的學員有小自3歲到90歲的長輩,全齡共學的木作課,長輩喜歡手刻筆、上班族喜歡木做餐具、小朋友喜歡器物。張晏睿說,還有醫生、老師、護理師和台電員工參加木作班,或許每個人的想望不盡相同,但大家對木材的肌理、紋路的喜好是共通點,有時保留樹皮相映更顯物件的價值。

圖/共生學堂提供

共生學堂木作品中,特別的創作,還有張姓護理師巧思一個可以拆解的肝臟,原來是要送給醫生老公的生日禮物,祝福先生執刀手術順利。

木作品「跳脫傳統木工的艱澀感」,張晏睿用最低門檻的體驗課程,吸引全齡民眾參與,從「為自己做餐具」開始,當一支支有款有型、創意獨特的湯匙、叉子都成了餐桌上的器物,木作課已然形成一股風潮!

圖/記者王淑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