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攝影師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這句話放到大陸市場經營上, 就是:如果你經營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用戶不夠近。
絢麗多彩的二○○五年已經落下帷幕,精彩繽紛的二○○六年拉開序幕,回首二○○五,大霸、燦坤等台商企業被迫縮減大陸經營規模?鴻海等企業則順勢擴展;雖說「機遇在中國,商機在大陸」,個別廠商的際遇則有天壤之別;如果想要去中國大陸投資賺錢,了解中國市場大趨勢,擬訂良好的行銷策略將是台商必修的課題。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筆者在大陸經商超過十年,從懵懵懂懂走到今天,無數的經驗與教訓見證了一個時代,見證了一群人,也啟迪後者!在這希望與機遇並存的時刻,讓我們一起近距離展望二○○六年中國市場六大趨勢。
趨勢一:A業態+B業態—多業態組合
隨著中國零售行業的快速發展,大陸十年的零售歷程走過了歐美數十年的商業演變歷程。就在兩年前,有很多零售企業將股市中的理念放到了零售行業:這就是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不論多大規模的企業都敢於將數種業態組合在同一個零售品牌名稱之下,冠以一個名詞「多業態發展」。一個企業中既有百貨、便利店、超市、折扣店、大型倉儲式超市、家居建材超市甚至餐飲連鎖等多種模式融為一體。
趨勢二:區域+區域—跨區域發展
按照WTO入會承諾二○○六起,大陸將全面對外開放零售市場,曾幾何時,開發新店是企業成長的關鍵因素。某些在一個城市做的生意興隆的企業,因為禁不住外地的投資誘惑,盲目在全國各地四處開店,導致人才流失,門市商品競爭力不強,再加上物流配送不到位等一系列的問題接連出現。企業擴展大陸市場要訣在將企業不變的基本競爭力發展出來。國際化的本質就是本地化,同理,外資企業在進入中國的初期,首先注重的就是如何本土化,讓中國的消費者所習慣,認為它是一家中國的門市,不是外國企業,「因地制宜」是必然趨勢。
趨勢三:商業+地產開發
台灣房地產曾經有所謂「麥當勞定律」─亦即有麥當勞的地點房市交易較活絡。隨著大陸商業的快速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地產行業也緊跟著這一潮流迅速發展起來,與企業簽訂聯合發展的愈來愈多。隨著大陸房地產飆漲,企業通過第產開發創造價值,借助零售商實現其地產的商業價值。在商業地產的價值鏈中,想法使購得的地產升值,就成為購物廣場經營者延長商業地產銷售環節增值鏈的重要手段。
趨勢四:零售+金融投資
中國有不少企業以經營銷售為虛擬,獲取資金使用為實體,利用零售企業巨大的融資能力,不斷的侵占供應商的貨款資金,然後利用這些款項轉投資於其他占用資金量比較大,獲利更多的行業。表面上,零售企業是一個低毛利的企業,然而為什麼這個行業有成為了眾所矚目的行業呢?就是因為資金的集合能力。如今很多陸資大型零售企業都在關注商品的周轉期和結算周期的差異時間收益,畢竟這一部分的收益是企業非常巨大的一筆收益。
趨勢五:零售+自有品牌開發
海峽兩岸的企業在過度競爭之下,致富之路早已不是開工廠;自有品牌的商品,如今已經成為了零售商家爭相競取的焦點。自有品牌的發展,一方面有助零售商獲取更多的商品利益。
另外一個方面也容易增強消費者對門市的信任程度。隨著自有品牌商品的不斷擴展,零售商也可能會逐步對對上游的生產廠商進行控制,從而達到供應鏈體系和商品設計開發的一體化。
趨勢六:圍棋式T型擴點戰略
台商在中國大陸要成功,心態上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千萬不要急功近利, 追求一時銷售額突然增長,而應追求的長期的穩定發展;此時合理的佈局顯得非常重要,台商中以統一企業的「T型戰略」最為經典。
所謂T型戰略是指,大陸東南沿海從深圳、上海、北京到東北是縱向,沿長江、南京、成都重慶都是橫向縱橫交錯,兩條主戰線成T型,交匯處是上海;串聯各點成為網狀至於布點的原則是以省會城市為原則,向外輻射;這種網狀布局以整體來看正如一盤棋局,著重的是全盤布局,而不是一城一池得失,合理的布局和戰略使統一企業大陸營收首度超過台灣。
就大陸市場趨勢與策略來看,一定要懂得近距離觀察大陸市場,了解大陸市場趨勢,並制定合理企業戰略才能事半功倍,打通廣大市場的任督二脈。就像一棋局,已是殘酷的中盤撕殺,筆者希望通過本文能給予一些有心在大陸開疆闢地的台商,觀念上的思考,想出二○○六年一招開局的妙著。(新春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