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阿伯吳宗信 帶台灣飛向宇宙 文/陳昭妤 |2023.07.25 語音朗讀 1561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吳宗信致力於製作台灣火箭,去年7月10日,由台灣研發的小型探空火箭成功升空,成為他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吳宗信退伍後赴美至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工程博士。圖/吳宗信提供吳宗信(前)多年來在第一線帶著學生與團隊一塊研發與測試火箭。圖/ARRC提供因為接觸太空和火箭,讓吳宗信更相信人的潛力無限。圖/沈昱嘉吳宗信在交大教書期間帶著學生研發製作Sugar Rocket。圖/ARRC提供 文/陳昭妤2022年7月10日,屏東旭海發射場裡,橘紅色的小型探空火箭緩緩升空,眾人齊聚場邊,一瞬爆出熱烈吼叫聲,短短兩分鐘,承載的是整個台灣醞釀多年的太空夢,也成了吳宗信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瘦小單薄的身軀,卻曾是台大橄欖球隊的靈魂隊員之一;前年8月,再接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一職,領著團隊打造看似遙遠而巨大的太空夢,一路以來,吳宗信總選擇超出自身極限的路走。道地台語混雜著帶有腔調的英語單字,笑起來時而憨直時而開懷,興奮時還會將整個身軀提起,離開沙發表面,被暱稱為「火箭阿伯」的吳宗信儘管已近60歲,卻不時像個男孩,急切地想將一路以來因火箭和太空帶給自己乃至身邊人的悸動,擴散出去。而他也確實有此能力。「我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台灣用自製火箭載著太空人上月球,但在那之前,我們要先整合台灣太空產業的上中下游,把最後一棒跑完。」留學美國 開始研究火箭吳宗信出身台南市安南區鄉間,對念書不太上心的他,下課只想著去踢球,但回到課堂上,過目不忘的本領,卻讓他穩穩讀進全校前幾名。但他坦言考上台大機械系只是因為分數夠,加上數理念起來得心應手,對於未來,其實一直處於茫然狀態,課外跟著校隊練橄欖球,看同儕考研究所就跟著考,該當兵就去當,加之當年風行的口號「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退伍後他亦沒想太多,就跟著申請國外研究所,恰巧錄取自己的密西根大學以航太專業著稱,他才又順水推舟地將機械改為航太工程。咯咯笑著,他卻坦言自己出國念書時算是「置之死地於後生」,「只要一年沒拿到獎學金基本上就沒錢了,還好天公伯對我不錯,有個機會讓我遇到後來的教授,開始跟著他做火箭研究。」1990年代的美國在太空發展上已有一定基礎,因此吳宗信也投入相關的學術研究。帶學生做實驗 點燃熱情於是1995那一年,儘管在美國已有工作機會,他仍決定回台灣,某部分還包含他對家鄉開始有了認同,但彼時台灣的太空產業還停留在戰略科技的定位,市場和想像都偏狹隘,眼看國內航太科系的教職缺動輒上百個博士搶,他決定轉申請成立不久的太空中心。當時的他僅是個負責熱真空研究的小小測試工程師,兩年後他再申請上交大機械系教職,重回學術研究領域,真的接觸到火箭相關計畫,已是2005年,彼時陳水扁政府規畫了「哈比特計畫」,要送兩顆微衛星給中科院做衛星載具,吳宗信和一群跨校教授負責做獨立驗證與確認相關的模擬分析,儘管2008年計畫因故中止,卻也成了吳宗信的火箭夢起點。「與其說對火箭有興趣,倒不如說我是享受那種『從不懂到懂』的樂趣。」因接觸了「哈比特計畫」,吳宗信開始帶著一批交大學生「玩玩看」,先從試做沖天炮性質的小型「Sugar Rocket」開始。他回憶起,首次帶著學生發射自製的Sugar Rocket時,其中一組上去天女散花,整組碎掉,但第二組發射後,降落傘意外打開,「全部人開心得要死!我在交大教書快10年,從沒看過一群人可以為了一個Project這樣沒日沒夜地做,不管失敗成功,痛哭流涕,那時就覺得這東西很Amazing!」太空經濟 相信台灣實力也就是那時,太空夢終於在吳宗信的心底成形。2012年,吳宗信與一群跨校教授,集結企業和私人捐款,成立了ARRC(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就此投入第一線的研發計畫,而後因優秀又有潛力的幾個學生將畢業,吳宗信興起出外創業以留住整個團隊的想法,沒入過商業叢林的小白兔,就這樣沒想太多地衝了出去。或許是出身農家,某種硬頸精神使然,他屢敗屢戰、一步一腳印,四處演講吸納人才、找尋資金,從零建立起軟硬體,最終打造出上百人規模的私人公司,無奈最後還是因理念不合黯然離開,「以結果來看,我算是被打趴在地上。」然而這段創業經歷,卻成了他如今主掌太空中心的堅實基礎。吳宗信觀察,現今國際間的太空計畫走向,已經從戰略科技變成太空經濟,除了正熱的太空旅遊,擁有最大產值的還是衛星系統,包括可拍攝地面和宇宙的「遙測光學」、其次就是通訊,他邊說邊拿起手機,「你看這裡面的GPS定位、還有你每天看的氣象預報,靠的都是衛星啊!」伊隆馬斯克創立SpaceX後啟動的「Starlink星鏈計畫」正是想將原先的平面網路通訊變成3D立體通訊,而讓台灣切入這整個太空經濟產業鏈,就是吳宗信想努力的目標。而成功送上太空的衛星晶片因要抗輻射,難度高,台灣的半導體實力恰好能補上這塊,「我看大部分抗輻射晶片都是台積電幫他們做的,所以台灣整個產業鏈其實足夠投入這塊,那剛好太空中心的衛星系統跟次系統設計能力、測試能力都非常強,如果和業界強項結合起來,未來幾年應該可以做一些事情。」努力堅持不懈 支援自然到來「我們整個社會其實對太空是有夢想的。」他觀察台灣的教育體系,其實讓不少人失去做夢的能力,「你看你可能會買機器人、飛機、火箭模型給你家的小朋友玩,但到國中為了升學,就全部收起來,所以很多人都把小時候的夢想放在心中,有的一放就是5、60年,當看到社會上有一群人不是短期、而是長期在耕耘這一塊,很自然就會想要幫忙。」就像中年才確立目標的自己,吳宗信認為,做夢不必分年齡,還沒找到目標也無需慌張,但只要找到,就要好好堅持,「我一直都喜歡做一些別人覺得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像打橄欖球、做火箭都是,好像不自量力,但通常你只要堅持做,旁邊的人,甚至整個社會都會給你support。」「讓一群人互通有無、把不同專長的人湊在一起,我覺得我好像有這個專長。」這也是他之所以想接下太空中心主任一職的主因,「我就覺得應該試著站在不同的戰略高度跟戰鬥位置努力看看,在這裡可以做的事情既深又廣,可以站在政府的角度擘畫政策,又能直接面對產業界,替台灣打造一個可長可久的太空產業環境。」但回看這一路,他仍坦言從沒想像過能走到今天,「好像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極限,可是也因為太空跟火箭,讓我認識到人的潛力無限,真的不要小看自己。」他期待著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有太空人登上月球,「坐在你造的火箭上嗎?」「不,是我們大家一起造的火箭。」他笑起來,中年男人的浪漫裡閃著孩童般的純粹,火箭展開降落傘,落於海上,下一個夢想,已在男人的心底緩緩升起。本版與聯合報「優人物」合作 前一篇文章 名醫林肇堂罹癌重生 手術刀疤變勳章 下一篇文章 肺癌切除又復發 蔡松彥整合醫療自救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看前輩搶救生命 魏國珍走向外科之路肺癌權威陳晉興 每年執刀1400台林彥雄行醫花蓮 從小鎮醫師到院長蔡景耀醫病醫心 助病人重見光明心放寬常感恩 隨遇而安珍惜當下自在人生下半場 秦漢享受一個人 作者其他文章廣播人馬世芳 行走的音樂字典解構自然語言 李霽為空間種植美感操盤五月天演唱會周佑洋屢創奇蹟揉合草根與精緻 鄒駿昇畫上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