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人馬世芳 行走的音樂字典 文/陳昭妤 |2024.07.02 語音朗讀 59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馬世芳從高中開始,積極吸收各方音樂流派,收藏作品。圖/林澔一 馬世芳家中的CD有兩面牆,依字母順序排列收藏。 圖/林澔一 馬世芳(左)曾在Alian原住民族廣播電台主持《耳朵借我》時,訪問陳綺貞。圖/馬世芳提供 2017年馬世芳(左)與母親陶曉清(中),一同獲廣播金鐘獎。 圖/馬世芳提供馬世芳(左)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期間,訪問了大量音樂人,右為李宗盛。圖/馬世芳提供馬世芳鑽研音樂30多年,至今不仍忘最初在學校分享音樂給同學的感動。 圖/林澔一 文/陳昭妤輕壓耳機,披頭四的〈The End〉流入耳際,掛著圓眼鏡的建中男孩,緩緩閉上眼睛。他想像起20年前的4個團員,是用著什麼神態,創作出這首歌。「快聽!這個Solo!」隨著間奏現身,他一把抓住隔壁座位的哥兒們,硬是把耳機塞入對方耳中。那是1987年的夏天,那竄進骨子,第一時間想和人分享的激動,在過了30多年後的今天,仍烙在馬世芳的腦海深處。先同儕一步,聽見音樂裡的靈魂,為此悸動不已,那是他的青春。他沒想過,有朝一日,竟能將這股感知化作文字,甚至透過聲音,以電台波頻發送到陌生人耳中。母親是資深廣播人陶曉清,早年主持多檔節目談西洋音樂、校園民歌等,馬世芳卻笑說,媽媽其實不曾刻意栽培或灌輸什麼音樂知識給他。回首他第一套主動想收藏的音樂作品,非搖滾或民謠,而是貝多芬交響樂全集。「大概小五吧,不知道在哪裡讀到貝多芬很厲害,從兒童過渡到青少年那段期間,就想學大人聽一些有品味的東西。」爸爸為他購入一整箱貝多芬錄音帶,他卻笑說當時聽完只有「霧煞煞」3字感想。初次聽到披頭四 投入研究上了中學,他開始隨同學追排行榜、聽各種西洋流行音樂,每逢周六下午,就三五成群聚在學校福利社看余光主持的《閃亮的節奏》,跟著迷最紅的麥克傑克森、瑪丹娜、喬治麥可。但這時的馬世芳,音樂品味還處於從眾階段。直到16歲那年,從媽媽抽屜翻出The Beatles的精選輯錄音帶,音樂於他,才成了不太一樣的東西。「我記得那是他們的20首美國排行榜冠軍單曲合輯,當時一聽,感覺就很強烈,比我之前聽過的所有歌都要好聽。」這主唱是誰?樂器又是誰彈的?這些歌詞是怎麼寫出來的?少年馬世芳對音樂背後的事開始有了興趣,在同輩人還不太了解披頭四時,他一頭栽入研究之路。彼時的他像著了魔,翻遍家中書架上所有音樂相關典籍,讀得不夠,就再去舊書攤挖寶,甚至買下和字典一樣厚的《The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書裡把音樂人照字母排列,以一顆星到五顆星為每張專輯評分,我就從頭翻到尾,把提到的每張五星滿分專輯都記下來。」60年代老搖滾系列,也正式進駐他房裡的音樂資料庫,成了重要基底。寫萬字考據文章 進廣播界從The Beatles開始,馬世芳接著聽起60年代的The Doors、The Rolling Stones、早期重搖滾的Jimi Hendrix、The Who、Led Zeppelin、Deep Purple,再到Pink Floyd、Emerson Lake & Palmer等英國前衛搖滾,以至當時仍一知半解的Bob Dylan等。從搖滾樂定錨,他一步步溯源到更早的Blues(藍調),再拓展至英國民謠、南方搖滾等,無所不聽。積極吸收各方音樂流派的馬世芳,沒忘了16歲被啟蒙的瞬間。埋首在披頭四資料堆的好些個暑假,讓他在建中青年社時,開始了以文字寫下音樂感知的生活。「大概高一還高二時,因為對這些音樂的感情更深了,我開始在校刊上寫長篇The Beatles考據文章,很任性地寫,現在回頭看覺得很丟臉,不知道在幹什麼。」這篇考據文章,也成了他踏入廣播界的關鍵。「當時中廣青春網的前輩DJ藍傑,專門做西洋老歌節目,不知道從哪聽說有個阿宅樂迷叫馬世芳,在高中校刊寫了幾萬字的文章,就問我有沒有興趣去她節目裡開個固定單元,講The Beatles。」從緊張到熟練 找到節奏考上大學的那個暑假,馬世芳首次踏進錄音室,攤開那被他稱為「武功祕笈」的筆記本,每個時期重要的單曲、團員經歷、生涯變化、編曲演變,再到歌曲主題演進。對著麥克風,他戰戰兢兢說起了披頭四的一切。「後來回頭聽自己的節目,覺得很丟臉,怎麼會這麼緊張?講話上氣不接下氣。」自此他在武功祕笈裡寫下大大的「慢」字:學會放慢說話速度、學習看表、講幾分鐘該進歌,一步步找到節奏。成功做穩單元後,自然也想有自己的節目,進入台大後,青春網開始廣徵儲備DJ,馬世芳想也沒想,就報名受訓,展開了他長達30年的廣播生涯。 銘記母親教導 學習對聽眾負責母親是知名廣播人,馬世芳卻笑說,自己是直到進了中廣青春網,才第一次上了她的廣播課。但母親留給他最深的,卻是觀念更甚技術。「我到現在還記得她說的:面對這支麥克風時,雖然在錄音室裡只有你跟它,但這個東西出去是千千萬萬個人會聽到。你講的每句話,都可能對你素昧平生的人造成不可知的影響,這是個公器,你不能把沒有經過處理的個人情緒,隨便宣洩出去。」對聽眾負責的念頭,深深種在20歲的馬世芳心中。擁有了自己的節目後,聽眾來信更讓他真切感受到這個事實。「也就是從那時候,我開始意識到一個廣播人對聽眾的影響,這可能是我從我母親做為一個廣播人、媒體人那邊,學到最重要的事情,我到現在還在學習。」大學期間 聽回本土創作就讀台大期間,馬世芳除了在電台裡建造起自己的音樂國度,在台大校園裡,其實也幹著轟轟烈烈的「文化事業」。「我讀大學時,全台灣正到處鬧學潮,《悲情城市》剛拿下威尼斯金獅獎。那時的年輕人大多很焦慮,想著在這亂世裡,要怎麼找到自己的戰鬥位置。」加入由胡晴舫、黃威融等人創立的台大人文報社團,有別於走上第一線的學運份子,他們選擇用文字,進行另一類型的革命。那約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灣剛解嚴,地下樂團、台語搖滾成了年輕人的新選項。台大校園裡可見到陳明章穿著拖鞋背著吉他走唱、朱約信唱著抗議歌曲、伍佰也開始在Pub裡表演,「那些音樂給我的震撼不亞於我過往聽到的西方搖滾樂,我才開始把耳朵轉回來,聽我們自己的東西。」大四那年,先去當兵的黃威融,放假時偶然和馬世芳聊起自己聽文夏、紀露霞、洪一峰等老錄音的心情,讓馬世芳與另一個世界接起了軌。外省孩子自小鮮有機會接觸的台語歌世界,在這一刻被輸入馬世芳心底,為他串接起腦中的平行時空,也完整了自己的音樂世界觀。解說引人入勝 帶樂迷聽懂創作者鑽研音樂30多年,馬世芳幾乎像本行走的字典,隨意輸入一個樂團或歌手名,就能給出系列索引,從幕前歷史到幕後花絮,信手捻來且有條有理。他憶起年少時在廣播裡聽見滾石樂團那首〈(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整個人像觸電一般。「那個年代不像現在,想聽什麼音樂,滑鼠點兩下就能聽到。」狂熱少年,只能盼著哪天能在歌海裡與它巧遇。這樣的激動,讓他當時更確信自己想做的,「就是一個讓聽眾進來了就離不開,同時能從你這裡得到收穫的節目。」「我知道這樣的節目是可以做出來的。不管我訪的這個人你認不認識,我說的這個故事你知不知道,只要我能講得夠引人入勝,讓你聽了覺得有意思,就有機會讓普通的樂迷變成認真的樂迷。」他認為當時自己每天在做的,不見得是多偉大的事,「但對創作人來說,若作品能因此被理解,也是種成就感吧。」隨身聽裡的卡帶,轉入〈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從遙遠的教室傳來,那個高中的夏天,始終炙熱地活在馬世芳心中。聽著披頭四的歌聲,他忍不住回望起被每個音符征服的自己,和當年急於分享的熱切,那何其單純,卻領著他走到了今日,成就他想也沒想過的志業,和關於與音樂最美好的牽絆。本版與聯合報「優人物」合作 前一篇文章 分秒間挽回心跳 馬光遠推預防檢查 下一篇文章 專精顱顏面手術 李經維助患者重獲新生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陳明智升級醫院 吸引患者回流莊仁賓回鄉服務 翻轉百年嘉醫動力火車結伴50年 接住彼此樂與悲動腦專家謝仲思 建構台灣尾醫療網坐輪椅仍堅持看診 張常勝造福偏鄉醫療母患膽結石經歷 王宏育應用於門診 作者其他文章解構自然語言 李霽為空間種植美感操盤五月天演唱會周佑洋屢創奇蹟揉合草根與精緻 鄒駿昇畫上國際 從政治系轉彎 焦元溥寫古典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