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自然語言 李霽為空間種植美感 文/陳昭妤 |2024.06.18 語音朗讀 58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李霽以RAW的菜單概念發想,為其設計出兼具敘事性的花藝空間。圖/李霽提供藝術家李霽用探索的方式,去挖掘出自己的想像和想法。圖/李霽提供對創作有所堅持的李霽,讓植物在不同空間裡,展現出獨特的姿態。圖/李霽提供李霽的作品裡不乏結合植物與各式複合媒材,圖為他以廢棄的膠囊咖啡外殼創作。圖/王聰賢李霽2016年曾跟愛馬仕合作,設計出充滿環境關懷的「未來博物館:消失的物種」櫥窗。圖/李霽提供 文/陳昭妤步上老公寓階梯,頂層陽光充足,在李霽通透的臥室裡流動著。略顯時光痕跡的木櫃和木桌椅,或倚或立在水泥牆邊,植物在其間交錯生長,從窗邊到床沿,像各自被安放在適合自己的原始境地裡,互不干擾,卻又相為融和。李霽的自宅美學,某部分透著他的創作理念:串起不受干擾的原始自然和因人類思惟和雙手而生的建築,在兩端介質裡揮灑美感和詩意。空間裡有自然、自然裡見天地,這理念亦匯入他2013年創立的「質物霽畫」。大學讀建築系 思想轉變出身保守家庭,李霽父親是牧師、母親是國文老師,父執輩裡有3分之1都是神職人員,自出生起就待著的同溫層裡,充滿規範、整齊劃一,讓李霽即使不安於傳統,依然照著長輩期待的「人設」,活過了高中以降的青春期。但就在推甄上中原建築系那一刻,來自各方家庭的同儕好手,所有人討論著「藝術是什麼?」「建築是什麼?」種種關乎本質的爆炸性詰問,讓他一瞬覺醒,發現「我實在是太不足了。」他開始卯起勁讀各種艱澀書籍,自小傳統家庭壓制的反作用力,在李霽身上化作某種焦慮。但也是那時,李霽認真地省視起自身,「我發現我應該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學會去分辨哪些價值不是絕對的。」透過閱讀,他開始反思「為什麼要蓋房子?」因著對建築理念的某種不認同,課堂外的他一個轉身,竟栽進了和所學不甚相干的劇場和表演藝術裡。偶戲團當演員 了解自己「我是先從看戲開始的。」戲散後的觀眾問卷,牽起了李霽和表演的緣分,「我就在問卷上留言說:『如果有當工作人員的機會,請發我去。』」於是自偶戲團「無獨有偶」開始,李霽從工作人員到成為演員,透過每一次演繹角色時的自我摧毀、認同和建構過程,他掀開了兒時從沒好好端視過的內裡,也發現不善言辭的自己,「原來需要透過一個介質去表達想法,比方說操作偶,或是做舞台設計。」帶著這樣的領悟,李霽回到建築系,茅塞頓開,最後一年全心投入課業,也做出了驚豔眾人的畢業製作:從林懷民早期的文學創作,到後來雲門的舞蹈作品《薪傳》、《九歌》、《流浪者之歌》、《水月》出發,透過分析舞者的韻律和舞譜,去掌握其中的精神和呼吸狀態,當這些元素進到建築時,怎麼讓人理解空間的神性和舞蹈的本質。李霽將場景選在中興橋下的沙洲,「它是一個會隨著潮汐變幻表情的地方,本質上就是個不穩定的狀態。」透過分析出來的空間量體、人們走過斜坡得出的斜率等,算出不同時間點,舞者在舞台上行進時的呼吸,再結合白天和夜晚的水流高低,來改變建築表情,也讓環境和呼吸緊密交織在一塊。這個畢業作品,某部分也能窺見李霽後來的創作軌跡,即試著在建築裡,讓生命裡的動態與之共存。但這樣的理想,於在商言商的建築業界裡,自然是難以實現。「會碰到花藝這一塊,是因為我剛畢業進的那間事務所老闆,接了一個室內設計案,那是個商業空間,裡頭需要一些軟性的東西,就找我用植物去做處理。」李霽不是一開始就理解花藝,但那設計案讓他對植物的某種觀點被看見,或許是不受框架限制的美感,也或許是某種破格式的想像。無論如何,那成了開始,透過建築,李霽有了更多花藝使用的練習。把植物當顏料 嘗試創新2011年,李霽先成立了粉絲頁,記錄自己的實驗。不同於多數花藝師將植物視為本體,李霽把植物當成顏料,「例如我會把葉子弄碎,跟乾燥素材混合在一起變成一塊畫布,做成像油畫一樣的感覺。」創新嘗試讓品牌Sisley看見,請他操刀秋冬服裝秀場地。成功完成第一次的品牌合作後,李霽得到更多嘗試和實驗的機會,也理解到這就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2013年,他離開建築事務所,正式成立「質物霽畫」,有了更多時間和空間孕育創作。這些年也因為接觸到靈學領域,李霽認為自己更有能力閱讀不同的材質。「我過往都是在做顏色和形式上的拼接,也比較依靠直覺做判斷,但其實每個材質、生命和生態都有各自的語言,這些年我也察覺到,自己比以往更能讀到實質之外的東西。」從菜單發想設計 餐廳空間有故事回憶創業初始,李霽身上只有兩萬塊,「但我也不覺得怎麼樣,資源不夠,那就在有限的條件裡,去創造出我覺得對的畫面,用這個對的畫面去給出甚至超出客戶的期待。」李霽笑說,常有人到工作室看見他的作品後,給出「看不出什麼品質,有些甚至有點像廢棄物」等評價,但這些作品卻能在一到客戶的空間,就幻化為另一個狀態。因為如此,李霽對空間本身通常沒什麼預設立場,「我沒辦法用錢堆出作品,所以相對的,空間只要基礎就好,不需要多麼Fancy。重點是我的作品本身,到了它們應該要去的空間裡時,能不能展現出適合的樣貌。」他以和江振誠合作打造RAW新的空間為例,「當初Chef也是跟我在討論,比如說一個禮拜要換一次設計啊、桌上的小瓶子裡面至少要有個小桌花。那我就考慮到,我不是個大品牌,所以我沒有辦法在資金不夠的運作下,每個月支應這件事。」於是他提議,將3個月的經費集合在一起,單純去回應菜單料理的概念,以此去做出空間裡的故事性,也能結合用餐體驗。「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回到你想傳遞什麼意念,再從這個意念去想畫面,最後成為作品。」對李霽來說,核心概念永遠是最重要的。從一人公司到如今拓展數人,李霽的理念不曾變過,即在每次的案子裡,回歸並思考本質和意念,因此吸引到的也多是認同他的案主,如近年正在進行的彰化飯店案,本只請李霽負責景觀設計,最終卻將整個飯店的建築本體也交給他規畫。創作不忘初衷 作品與環境連結離開建築,又回到建築,如今的李霽卻更自在且踏實,只因他始終抱持著「和環境連結」的初衷。回顧2016年他為愛馬仕在信義區Bellavita做的「未來博物館:消失的物種」,從「By Nature」的概念延伸,在13個櫥窗裡,重現13種瀕臨絕種的物種所身處的環境,「它有點像是一種暗示:若我們之後要再看到這些習以為常的自然環境時,只能進到博物館去看了。」透過櫥窗形式,李霽做出宛如城市藝廊的閱讀方式,時隔多年後回想,仍讓他有所悸動。「對我來說,每一個當下所做的,都是最適合『質物霽畫』的事。就像那個櫥窗,對當時的我也有某種特殊意義存在。」私下的他,還跑極地馬拉松,透過親身在環境裡感受自我極限,讓他更能領略並讀到自然界的真實訊息。摸索自我 嘗試有趣的事 「其實這一路走來,我都沒有覺得自己『憑什麼能夠做什麼』,我只是一直去嘗試好像很有趣的事,然後因為那個事情,就又發生了其他事情而已。」日前他在個展「Becoming」中,首度將過往藏得極深的自我,投注到10件作品裡。「一直以來,我好像都是在回應社會,卻始終沒有一個作品是在反應我自己內心裡的實質,這個展對我來說,就是那個實質。」從保守家庭走出、在制度裡摸索自我,承載過太多期待和盼望,李霽發現,誠實面對自身的脆弱,是成長前最重要的過程,他將這一塊的自己,放入藝術之中,在那之外,他繼續拾起那些被忽視的生活碎片,成就更多嚮往的創作。下一步,將要跨界或立足於何處,只需隨著心走,自然就能抵達。 前一篇文章 鄒繼群整合3醫院 打造全方位醫療 下一篇文章 張文瀚走動式管理 率急診團隊搶救生命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4【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看前輩搶救生命 魏國珍走向外科之路肺癌權威陳晉興 每年執刀1400台林彥雄行醫花蓮 從小鎮醫師到院長蔡景耀醫病醫心 助病人重見光明心放寬常感恩 隨遇而安珍惜當下自在人生下半場 秦漢享受一個人 作者其他文章廣播人馬世芳 行走的音樂字典操盤五月天演唱會周佑洋屢創奇蹟揉合草根與精緻 鄒駿昇畫上國際 從政治系轉彎 焦元溥寫古典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