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法執,可從教、行、智、理四門來分析,現依天台藏、通、別、圓四教,解釋其意:
在教門中,三藏教四門中,先破除見惑,再破除思惑;通教四門,也是先破除見惑,次破除思惑;有時見惑、思惑同時破除。但因為只破除五住煩惱其中之四住煩惱,故不能說是「遍」破。別教四門,次第斷除五住煩惱,乃是豎遍破除煩惱,但不能橫遍破除煩惱。只有圓教四門中,論不可思議境,一境一切境、一心一切心;不管橫豎諸法,都離不開心的造作;故,破除「心」的煩惱,就能破除一切煩惱,所以是「遍破」。
依圓教的教義,無生門(真理實相)通達止觀,不管從因至果,都能顯見無生的意義,彰顯圓教的圓融、殊勝。只因為止觀是實踐,無生門是教義,依教修行,通達無生法忍,在因位就具足圓教義。
《維摩詰經》中三十二菩薩,各說自己進入「不二法門」的教義,從各種法門入菩薩位,但皆以無生(空)為首要條件。《大品般若經》說明阿字門,所謂「諸法本不生」,由此證入無生門,與止觀的修因相通。以上是「無生門」,從「因」釋義。
接著,從「果」來說明「無生」。《大涅槃經》言:涅槃乃不生義,不生即是大涅槃。又說修持定慧二法,能有大利益,乃至獲大菩提。《大品般若經》說:「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就是佛。《法華經》言:「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以上引用三經來證明「無生」即是佛果、解脫的大涅槃境界。
註:
五住地惑:
1.見愛住地:,即身見等三界之見惑。2.欲愛住地:即欲界煩惱中,除見、無明,而著於外之五欲(色、聲、香、味、觸)之煩惱。3.色愛住地:即色界之煩惱。4.有愛住地:即無色界之煩惱。5.無明住地:即三界一切之無明;無明為癡闇之心,其體無慧明,是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五住地惑中,天台宗則以見一處住地為見惑,第二、三、四為三界之思惑,總稱為界內見思惑,二乘人斷之而出三界。第五之無明住地,即界外之惑,就此立四十二品之別,經四十二位斷盡之,離二種生死,得證大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