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情深故鄉(17-5) 大台北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3.07.21 語音朗讀 114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城市邊緣的住屋 1960年,萬華會社尾,城市邊緣的住屋,生活條件非常簡陋。街上只見小孩及婦女,男子都到鄰近區域上班、打工了,幾名婦人就在人車共行、沙塵漫漫的道路上晒衣服,沒有任何遮蓋。房舍屋頂以木板鋪蓋,上頭再以磚瓦壓住,避免被風吹走;屋簷下擺放著茅草、舊紙箱等雜物,街道兩旁豎立著幾根電線桿。遠方可見幾幢二層樓房,那裡是較為繁華的地區。 二戰末期,鄰近糖廠停止生產,日本政府也禁止農民種植甘蔗。蔗園逐漸荒蕪,居民們無以為生,會社尾繁榮盛況不再,違建及老舊屋舍逐漸充斥街坊。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央行總裁俞鴻鈞喪禮 1960年,台北,俞鴻鈞喪禮會場。靈堂外頭懸掛著各界致贈的輓聯,當時,就連蔣中正、宋美齡夫婦與蔣經國也親自到靈堂致意。 俞鴻鈞專擅財經及政治,畢業自上海聖約翰大學西洋文學系,因此亦具備優異的英文能力,多次擔任政府機關要職。遷台前後,致力於穩定政府財政及國家經濟,曾任財政部長、行政院院長與中央銀行總裁,對中華民國的發展有不可抹滅的功績。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雨後泥濘的道路 1960年,萬華,街上下著大雨,地上滿是泥濘。三個孩子佇立在街道上,頭髮被雨水淋溼,臉上沾黏髒汙,衣服也有些破舊,一名婦人踩過泥水正要走進家中。 路旁房舍看似以木板隨意拼湊而成,木製大門殘破不堪,後方屋舍前亦推滿了雜物,上方道路則有幾台堆滿物品的拖車。道路下的房屋看似違章建築,建材並不好,也沒有妥善的規畫,積水都流進了房子裡,就連做為道路基座的石柱也有些破損。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正在謄寫輓聯的金紙店老闆 1960年,台北,祭祀用品店的老店主正凝神謄寫輓聯,身後擺放著各式金紙與祭祀品。輓聯謄寫是一門技術活,除了字要寫得好,還要熟習喪葬禮俗,才能寫出符合禮儀的輓聯,因弔詞會依據往生者的年齡、性別,以及致贈者與往生者的關係而有所不同。 若往生者為男性且不到50歲,便會使用「英年早逝」、「英風宛在」等字句;若是80歲以上的男性,便可用「福壽全歸」、「蓬島歸真」等。而年長者的輓聯題詞除了惋惜以外,有些還會帶有恭賀的口吻,因為古早時人均壽命較短,7、80歲才逝世算是很有福氣了。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傳統隆重的喪禮 1960年代,台北,一名年長男性的喪禮,現場擺滿了各式祭品。多數人對於喪禮的印象都是端莊、靜默、悲傷的場合,但其實喪禮中還有所謂的「喜喪」。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一位長者逝世能否算是喜喪需要考量幾點,像是往生者年齡是否滿80歲(以前的標準是70歲,但現在隨著人均壽命增加變成80歲),或者是否子孫滿堂等等。在喜喪的場合中,人們雖然對往生者的逝世感到哀傷,但更多的是為其長壽感到歡喜。戴著斗笠的女孩 1960年,萬華,一名戴著斗笠的小女孩,腳上穿著一雙塑膠製雨鞋。女孩頭上的斗笠對她來說有些太大了,必須用兩隻手扶著帽緣,斗笠表面還覆蓋了一層竹葉。女孩在襯衫外另外穿著一件碎花圖樣的雨衣,手拿著一塊布料,下半身的褲子也有防水的效果。後方女子穿著長裙與女用皮鞋,手裡握著一把雨傘。 台灣傳統的雨衣,是茅草、竹葉編製的簑衣。新式雨衣、雨傘雖已在二戰後傳入台灣,但在上世紀六○年代還未普及,多數人仍然是用遮雨布、斗笠遮蔽雨水。即便穿著雨衣,多半也較為樸實,不似女孩穿著的雨衣這般新穎。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情深故鄉:歲月台灣貳部曲》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800元有興趣的朋友請洽購新世語文化02-23684364shu4364@ms62.hinet.net 前一篇文章 【寶島踏查】過水橋及其他 下一篇文章 【傳承‧成年──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教授聯展】登峰造極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8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化印象】天津安里甘教堂【藏在剪紙中的故事】農家 ──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一心一意【遊藝筆記】落霞與孤鶩齊飛【大江南北】 天下無橋長此橋──泉州安平橋【寬鼎畫語】 諸法空相 作者其他文章【時光走廊】 嘉南古廟系列(20-20) 東石郡【時光走廊】嘉南古廟系列(20-19)北港郡【時光走廊】虎尾郡 嘉南古廟系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