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的馬來貘「貘克」疑似熱衰竭死亡,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動物跟人一樣都可能熱傷害,若沒有減少曝晒時間,極可能進入急性熱衰竭而死亡。圖/黃仲裕
【本報台北訊】台北市立動物園熱帶雨林區7歲多的馬來貘「貘克」18日下午死亡,北市立動物園初步懷疑是熱衰竭導致器官衰竭死亡,20日將交由台大獸醫團隊解剖檢驗,釐清死因。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說,貘克15日傍晚就「食欲不振」,之後病程發展快速,18日下午死亡;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動物跟人一樣都可能熱傷害,熱傷害具「累積性」,若沒有減少曝晒時間,極可能進入急性熱衰竭而死亡。
「食欲不振」是熱傷害典型的症狀,朱柏齡表示,熱傷害患者第一天常以吃不下表現,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熱傷害,隔天繼續處於高溫環境,熱傷害的程度會「累積」,第二天陸續會出現全身無力、疲倦、惡心、嘔吐症狀,有些人則會用拉肚子表現,第三天再持續曝晒,可能行為會開始怪異、抽搐、神智不清等,進入到急性熱衰竭階段,如果沒有馬上介入治療,極可能死亡。
2020年6月,有位居住在5樓加蓋的78歲老婦,連續3天,氣溫約在37度上下、溼度60%左右,她為了省錢,不想開冷氣,她兒子發現媽媽,最近有點虛弱、體力變差,紙尿褲也是乾的,某天午睡後,媽媽叫也叫不醒,緊急打給救護單位,才發現她已經嚴重熱衰竭,到院量測肛溫已經高達40.5度;朱柏齡說,該案就是典型的熱傷害累積案例。
馬來貘「貘克」不幸死亡,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可能因為熱衰竭引起器官衰竭死亡,將解剖釐清死因。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朱柏齡說,不要以為在室內就沒事,或是單純只看「氣溫」下降就能安心,避免中暑、熱傷害,要看的是「熱指數」,其公式為「氣溫+(溼度X0.1)」,熱指數的數值如果呈現41度以上,都屬於「危險狀態」,若以2020年6月78歲老婦的案例,當天的氣溫在37度,溼度60%,當天熱指數高達43度,超過人體中暑數值41度。
全球氣溫會持續增高,未來7月到8月,氣溫可預期不斷上升,熱傷害可能很難完全避免,朱柏齡說,當在天熱時,出現疲倦、全身無力、食欲不振的症狀時,得高度意識自己可能處於熱傷害的狀態,隔天一定要大幅降低曝晒時間、多喝水、多休息,同時也要計算熱指數,幫助自己趨吉避凶。
今年5月中旬,香港推出「暑熱指數」計算出每天的熱指數,並依其數值發出「工作暑熱警告」,警告分為黃、紅、黑三級,列明在不同級別警告下工作和休息安排的訂定準則。
朱柏齡說,台灣也應該依照熱指數,每天提出警示,讓戶外工作者,可以依規定休息,避免熱傷害成為夏季奪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