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築巢人 手作63萬鳥窩

 |2023.07.18
10696觀看次
字級
為了讓麻雀在城市有一個家,卡特里(圖右)利用椰子殼、棉花、黃麻、藤條等材料打造鳥巢,並到學校、企業舉辦築巢研討會,至今影響超過120萬人。圖/取自「Eco Roots Foundation」IG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個人對麻雀的奉獻及熱愛,改變了一代年輕的印度人;被稱為「印度築巢人」(Nest Man of India)的卡特里(Rakesh Khatri)利用椰子殼、棉花、黃麻、藤條等環保材料,為麻雀在城市蓋一個家,2012年至今,他已打造逾63萬個鳥巢,並在印度各地學校、企業舉辦4000多場麻雀保育築巢工作坊,影響超過120萬人。

卡特里分享:「我的童年是在舊德里一個繁華街區度過的,在那裡我們在鳥鳴聲中醒來,我會餵這些鳥,有時抓住牠們並再次釋放牠們;但20世紀1990年代末後,麻雀慢慢開始消失,因為城市變成水泥叢林,沒有地方可供麻雀築巢。」

爺爺善舉 啟發加入護鳥行列

今年60歲的卡特里是一名攝影師,他自稱是「充滿熱情的環保者」,他回憶:「當我們住在舊德里時,我注意到爺爺從屋頂下拆了一些磚塊,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向我解釋說,這是為了讓麻雀來這裡築巢。」

當時7歲的卡特里並沒有模仿爺爺救鳥,而是和許多孩子一樣,破壞了鳥巢,卡特里分享,「當我破壞鳥巢時,我被爺爺罵了一頓,他對我說鳥巢在樹木稀少的城市裡的重要性,讓我意識到我不應該破壞牠們的庇護所,而是應該幫助小鳥們在牠們無法築巢的地方築巢。」

2008年,卡特里加入護鳥行列,他以椰子殼、飲料包裝、竹子、黃麻、棉花等材料,為鳥類蓋新家,還自學為40種不同品種的鳥類建造巢穴,並將這些人工鳥巢放置在屋頂、陽台等,採用率超過75%。

為了傳播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卡特里在2012年成立「生態扎根基金會」(Eco Roots Foundation),鼓勵兒童和青少年保護環境,並致力提高大眾對電子垃圾和氣候變遷的認識。作為生態扎根基金會行動的一部分,卡特里也繼續教導各年齡層的人們如何使用環保材料做鳥巢,他時常告訴孩童:「我們不能透過奪走牠們的房屋,來建造我們的房子。」

1個鳥屋 為3代鳥提供居所

卡特里表示,「麻雀是我們生態系統最好的晴雨表,牠們只存在於有健康環境和人類棲息地的地方,但城市化卻讓牠們無處可住。」因為快速工業化,導致森林被大量砍伐,加上輻射等汙染,讓原本隨處可見的麻雀愈來愈稀少,但麻雀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仍被列為「最不受關注」的物種,意味牠不需要大量的保護工作;卡特里指出,事實證明並非如此,他認為,「這種曾經常見的鳥類數量不斷減少,凸顯大眾提高認識保育的必要性,以防止進一步的損失。」

至今,卡特里與他的團隊,已舉辦4772個築巢工作坊、2751場研討會、蓋了63萬3432個鳥巢,總共影響120萬6781人;卡特里對環境的無私奉獻,讓他入選印度Limca記錄簿,並獲得印度國家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等,教科書也介紹他的事蹟。

對卡特里來說,最大的回報是他的使命已經開始產生影響,他表示:「在德里,麻雀的數量在過去5年增加了,我已經改變了許多人的想法,他們現在加入了這項使命,這給了我希望,我們可以透過小小的一步帶來改變。」卡特里指出,「即使只是捐贈一個鳥屋,你也不是為一隻鳥提供一個家,而是為至少3代鳥提供一個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