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鎮高雄報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授楊玉姿花了半年時間調查高雄市石碑,她說,高雄市開發很早,可惜受時空環境影響,地方志書史籍有限,各寺廟古蹟卻留有豐富的古碑碣,默默記載高雄市的開發歷程,透過碑碣文字內容,可解開高雄市開發歷程中鮮為人知的「城市密碼」。
高雄市史博館即日起至八月三日推出「城市密碼—高雄市古碑特展」,展示的碑碣拓印本有四十七塊,實體碑三塊(打狗汛地碑、臺灣關地界碑、草衙朝陽寺碑)及「高雄市南濤畫會」的古碑環境畫作三十幅。
高雄市現存碑碣因自然風化及人為因素破壞,已有日漸損毀湮滅之虞,史博館委託高雄師範大學楊玉姿教授,針對高雄市碑碣及古蹟寺廟內古物進行田野調查,至民國九十六年底,全市大部分碑碣史料已數位建檔完成,計有左營區二十一塊、楠梓區十一塊、鼓山區七塊、苓雅區三塊重要古碑碣。按碑文性質,可歸類為城郭碑、界碑、去思碑(德政碑)、孔廟石碑、府學縣學碑、重修橋梁碑、功德碑、廟產契文碑、寺廟石碑暨重修碑、示禁碑、墓園碑等。
鏤刻在石頭上的碑碣文字,可以成為後人的歷史明鏡。碑碣不僅是記載各地人事、地物與人文變遷具體史料,更是提供後代考證歷史之用,是研究城市文史重要依據。楊玉姿說,高雄市有很多石碑會「說」故事,像清代左楠地區,乞丐囂張擾民,還得勞動縣老爺立碑警告,唯丐幫幫主是問,右昌元帥廟有塊「嚴禁惡丐索橫行碑」為證。
這些展品有如推敲爬梳台灣三、四百年來歷史變化軌跡的城市密碼,可以喚起民眾了解、重視、珍惜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