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不會擊中同一地方兩次?

文/布萊恩.克萊格  |2023.06.13
535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布萊恩.克萊格

閃電是一股可怕的自然力量。在過去,天空中這些戲劇性的閃光和巨響(雷聲只是閃電劃破空氣時發出的聲音,不是一種單獨的自然現象),曾被認為是神的作為。但是,我們現在知道,閃電是由雲中積聚的電荷引起的,可能是由於冰粒相互撞擊,將帶電的電子從原子上摩擦下來。總之,這確實是一種非凡的能量來源。

閃電能量 快速升溫

     

一般的閃電在一秒鐘內攜帶的能量相當於一座中型發電站的輸出量,而且釋放能量的速度更快。在釋放電能時,空氣中的分子會以極高的速度飛行,讓局部溫度升高到2、3萬℃,這比太陽表的面溫度高出4倍多。正是這種爆炸,撕裂了空氣分子,形成了打雷時獨特的隆隆雷聲。

儘管在任一特定地點,我們看到雷暴的可能性並不是很高,但這樣的現象並不罕見。在你讀到這篇文章時,世界各地可能發生了大約2000次的閃電,每天平均約有800萬次的雷擊(夏天往往更多,但地球上總是有某個地方正處於夏季)。

大多數的閃電是從一個雲層傳到另一個雲層,不會到達地面,不過正是那些從雲層連接到地面的雷擊,或稱電花,為閃電帶來駭人的名聲和最具破壞性的結果,這足以炸毀樹木、引發火勢,並且電死人類和動物。

雲層傳播 破壞性強



隨著對雷擊危險的認識,人們開始了種種降低雷擊風險的嘗試。現在,我們可能會在高層建築上使用稱為避雷針的一種雷電導體。自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時代以來,就有兩種理論在解釋這些避雷針的運作機制。這樣的桿子之所以會減少遭到雷擊的可能性,也許是因為避雷針中的感應電壓會減少天空和屋頂間的電壓差,或者是這些避雷針可能會引導閃電放電,讓它沿著安全路徑遠離地面。實際上,能證明這兩種機制的證據都很有限。不過,在18世紀發展出這些理論之前,還有另一個避雷選項現在看來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這是利用「雷石」來進行,其所根據的就是「閃電不會擊中同一個地方兩次」的前提。

以訛傳訛 混淆視聽

  

這種中世紀的避雷措施是拿一塊據信曾遭到閃電擊中的石頭,將其放在一個可能會遭雷劈的位置,例如房屋的煙囪,或若是遭到雷擊很可能會起火的茅草屋頂。這些雷石其實多半是石器時代留下來的斧頭,不過當時一般相信這些石頭是因為遭到雷擊才會有這樣的形狀。放上這樣一塊石頭等於提供了保護力,因為閃電不會打在同一位置上。

在英文中,「閃電不會擊中同一個地方兩次」也變成一句諺語,除了描述閃電,大眾通常也將其用來形容那些不太可能再發生一次的事情。儘管還不確定最初是誰開始這樣使用的,但似乎可以追溯到19世紀。

閃電不會擊中同一個地方兩次的迷思完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這點其實很明顯。畢竟電流是隨機出現的,怎可能預先知道哪裡曾遭到閃電襲擊?除非閃電背後真的有宙斯或雷神索爾在鎖定目標,不然這說法實在不算是個可靠的避雷方式。內容節錄自《閃電就是會打在同一個地方》,商周出版授權使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