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漢朝的淮南王劉安,因為喜愛煉丹製藥,無意間發明了豆腐,嘉惠後人。大概是因為這一層關係,後人想像附會他與七位好友在山上煉丹的盛況,這座山後來也被稱為「八公山」。民間流傳,劉安果然練成金丹飛升成仙,而他煉丹留下的藥渣,被馴養的雞跟狗吃了,竟也跟著升天去了。
喜歡貓咪的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是雞犬升天,難道貓就不可以升天嗎?其實那是因為漢朝以前的貓仍具有野性,不像狗與人類般親密。《詩經‧大雅》詩云:「有熊有羆,有貓有虎。」將熊與羆歸成一類,貓與虎則歸成另一類。《詩經》裡的貓,其實是像熊羆與虎一樣凶猛的野獸,而非馴化後的家貓。
到了唐代,文獻中的貓開始有了變化。農業社會耕種五穀雜糧,容易滋生鼠患,而貓就成了最好的幫手。據說唐朝玄奘法師到天竺取經,眼見經書被老鼠咬壞,於是就帶回老鼠的天敵──貓,回到中原,好保護經書。
唐人發現貓會捕捉老鼠,可以保護作物,也開始馴養起貓來。到了武則天時代,後宮爭寵鬥爭,蕭淑妃還曾立誓願來世變為貓,武則天則是老鼠;武則天也因此下令,宮廷裡不准養貓。
貓,總是給人一種神祕感。古人發現,貓的眼睛早晚都有變化,白天時貓眼成一條線,到了晚上又會變圓;而且貓是夜行性動物,所以認為貓是屬陰的動物,狗則是屬陽的動物。此外,很長一段時間裡,貓與貍傻傻分不清,貓被稱為「貍奴」,也有「銜蟬」與「銜蟬奴」的說法。
到了宋代,貓的地位已經提升,甚至市場上都有販賣專門給貓吃的食物。蘇東坡的弟子兼好友黃庭堅,還寫了一首〈乞貓詩〉:「夜來鼠輩欺貓死,窺甕翻盤攪夜眠。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意思是:我的貓死了,到了晚上鼠輩就來鬧,家裡的甕與盤被搞得亂成一團,讓人睡不好覺。聽說你家裡的貓要生小貓了,我特別去買了一條魚,用柳葉綁著送給你,希望能送隻小貓給我。
原來,黃庭堅也是個鏟屎官啊!劉安如果生在宋朝,或許隨他升天的就不是雞犬,而是貓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