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紀念學術論壇 佛館10周年新書發布

人間社宋滌姬、妙功大樹報導 |2023.05.29
1497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紀念學術論壇──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暨佛陀紀念館十周年新書發布會」,27、28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國際會議廳登場。圖/人間社記者慧裴
蘭卡斯特教授(前中),主題演講「佛教傳播之旅:從新視角探索熟知的史實」,心保和尚(前左)、慧傳法師(前右)與會聆聽。圖/人間社記者蔡忠宏

【人間社宋滌姬、妙功大樹報導】「星雲大師紀念學術論壇──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暨佛陀紀念館十周年新書發布會」,二十七、二十八日兩天,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國際會議廳重磅登場。這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圓寂後,首場在佛館舉行的國際學術交流會。以三本新書:《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圖志》、《人間佛教──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史志》、《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圖錄的內容,召開四場學術論壇,廣邀六國家地區、二十一位海內外學者專家發表論文,共同探討。

落實佛陀本懷

吸引各界到訪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指出,星雲大師八十多歲蓋佛館,努力促成學術、文化、藝術等的交流,讓來館參觀者感到歡喜。心保和尚感謝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教授的協助,才能成就海上絲路的藝術特展。

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分享當年佛館地主想把地賣給佛光山,但價格昂貴,佛光山買不起,是許多功德主發心才買下來的。星雲大師把佛陀本懷落實在佛館,佛館的環境讓人安心自在,海內外人士都歡喜到訪。

總策展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星雲大師賦予佛館五大使命:「四十八個地宮、生命教育、兩岸交流、佛教藝術、公共服務」,輔以影片簡述佛館十年來的努力與成績,期許佛館在現代化的同時,能更具有包容性、親近性、多元性,讓參觀者感受到和諧、平安與幸福。

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認為佛館格局宏偉,設施友善,科技管理,重視環保,淨化人心,還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園區,是不說而說的佈道者;而這場論壇,對佛館未來的永續發展,具有啟發作用。

蘭卡斯特教授表示,「海線絲綢之路」的展出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在星雲大師全力促成下終於完成。佛館展出後,已吸引二百萬人次前來。他感謝大師建設佛館以及對布展的鼓勵,對於自己九十多歲的研究能得到大力支持,讓夢想成真,至今仍覺得難以置信。

四場主題論壇

探索大師思想

主辦單位盼藉四場論壇拋磚引玉,讓博物館界、文化界及教育界,先進後輩一齊探索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

論壇一《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圖志》,邀請擁有數十年研究圖志、史志出版經歷的總策畫、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教授為主持人,論壇與談人如常法師、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洪世佑,一起分享佛館十年以來永續經營之成果結晶。

論壇二《人間佛教──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史志》,由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教授、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共同主持,副館長有賢法師及五位學者專家,從「史志」的概念分別暢談「歷史篇、建築篇、藝術篇、博物館篇、文化篇」,讓聽者了解星雲大師創建佛光山至佛館的歷史淵源。

論壇三《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為主持人,與談人有如常法師、蘭卡斯特教授、海線絲綢之路技術策展人邵志飛教授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海線絲綢之路技術展示人莎拉.肯德丁教授,一起暢談如何完成跨國策畫的國際大展,將文化遺產與新媒體藝術實踐相互結合。

論壇四「追溯佛教傳播──從海線佛教到星雲大師時代」,由蘭卡斯特教授主持,與談人為印度考古研究所所長Dayalan Duraiswamy 教授、「Tripp VR虛擬實境引導冥想」主持人Thomas B. Nickel、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吳疆教授、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高等研究應用學院助理教授Andrea Acri等,讓現場與會學者及貴賓、觀察員聆聽之後,有全新的佛教海上傳播的國際視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