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黃貞瑜醫師共同出席3C原則助好孕衛教記者會,呼籲備孕民眾「溝通、檢查、有信心」。圖/生育醫學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人工生殖擴大補助自2021年7月上路至今即將屆滿兩年,衛福部國健署表示,生殖補助申請人數持續上升,迄今已有近7萬件次申請、撥款率高達9成。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今與國健署聯合召開記者會表示今年再度針對正在進行備孕夫妻提出「好孕3C原則:要檢查、要溝通、有信心」,期能降低求子失敗風險,提升「致孕力」。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公布人工生殖整體補助成效佳績,她指出,計畫實施以來,總計誕生10,285名寶寶,兼顧母嬰健康的單胞胎率達88%外,單一植入與雙胚胎植入的比例更高達94%,僅次於紐澳。且與過往人工生殖常見「早產」狀況相比,足月出生比例達75%、出生體重超過2500公克的嬰兒比例也達76%,「已為台灣注入更多健康活潑的生命力!」
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表示,了解與改善備孕的家庭在求子路途中可能會遇到的「障礙」相當重要。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透過大數據平台統計,一年有高達34,000筆生殖醫學/不孕症的網路討論中,除基本療程討論,高達1/4「與老公有關」,其中有近6成為對老公的不同步抱怨,包括檢查不主動、療程不積極、以及想提前結束療程等,都是「不利求子」的障礙。
分析34000筆網路大數據資料發現,備孕女性身心壓力大 ,近6成對另一半存在負面情緒。圖/生育醫學會提供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醫師則指出,繼去年推出「育齡知識投資學」網站破除民眾不孕症迷思、避免拖延治療心態,今年再度針對正在進行備孕的夫妻提出「好孕3C原則:要檢查、要溝通、有信心(Check、Communicate、Confident)」,提醒兩性如何避開雙方的「生殖知識差」,以及求子路途中的「時間差」與「溫度差」,以降低因拖延科學檢查導致的求子失敗風險,提升「致孕力」。
陳美州指出,細究兩性在備孕或不孕療程中的「時間」與「溫度」落差,「知識」扮演了強化與推動負面循環的重要角色。當女性早期投入、積極主動蒐集資訊時,相較被動消極的男性即產生了生殖知識上的不對等。
黃貞瑜也補充,過去很多錯誤觀念,常加深男女雙方對生殖力的知識落差,如過度的生殖能力自信,不了解年齡的威脅;不孕非女性專利,男女雙方比例各占半數。
兩位醫師異口同聲表示,隨著年齡上升,生殖醫學成功率也會受影響,以小於35歲的治療成功率來說,高達33%,超過40歲僅剩一半,42歲後更低於8%。無論自然懷孕或生殖醫學,精卵結合是重要第一步,若其中一方過晚意識到「科學檢查」的必要性,或在療程初期失敗後產生中斷治療念頭,都將增加雙方的求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