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池上青年培力工作站紀錄生態資料1000多筆,日前拍攝到黃喉貂,生態顧問公司執行長林耿弘指出,這應是全台灣第一次在水稻田記錄到。圖/熊良心生態顧問公司提供
【本報台東訊】台東池上青年培力工作站紀錄生態資料1000多筆,其中包含珍貴的黃喉貂、穿山甲、食蟹獴等,未來將和小農共同推出生態永續報告相關產品,消費者可據以了解生態友善程度。
紀錄田間生態主要有3個目的,建立生態基礎資料、分析田間的生態程度給消費者知道、透過數據提供給政府投入生態給付和棲地保育依據。
目前台灣生態友善農特產品資訊揭露不夠健全,希望能更忠實呈現,包含田間生物多樣性的增長、田間動物的指標性和農夫有哪些友善、符合SDGS的永續作為等。
目前在池上的水稻田記錄到黃喉貂,這應是全台灣第一次在水稻田記錄到,但第一時間思考的不是去消費黃喉貂推出相關產品,而是去分析確認田區和黃喉貂生態的相對應關係,青年培力推動生態友善,與農友討論有無更友善的管理方式。
黃喉貂是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體長約44~46公分,尾長約35~37公分。以「黃喉」著稱,毛色由金黃色、暗褐色、黑色乃至白色皆有,變化十分豐富,外表可愛。分布在海拔約300至3900公尺原始森林,以中海拔最為常見。肉食性,但食性廣泛,甚至會群體圍獵體型比牠們大的山羌,也會取食小型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昆蟲、腐食動物屍體等。
由於黃喉貂是中、高海拔的動物,會出現在池上低海拔的水田很難得一見,也很值得研究,這紀錄除了可以商業發展,也兼具生態保育策略的貢獻;未來希望透過這些田間數據,除了讓消費者、企業採購時能選擇更符合生態友善的農特產品外,也希望提供給政府對於農業與環境生態永續發展政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