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勤筆
家中有三個孩子,每位經過醫院專業的醫療診斷,都是ADHD(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患者。身為資深特殊生家長這麼多年,從不知所措只會落淚,到現在幾乎可以一眼看出,公園裡哪些陌生的孩子可能也有類似狀況,我想給同樣為父為母者的建議是:不要延誤就醫、不要害怕用藥。
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夢涵表示,ADHD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7.5%,其中男生又比女生多三至五倍,然而接受診斷及適當治療的孩子平均只有25%。
因為過去的觀念對於精神科(現稱小兒心智科)有傳統刻板印象,覺得「我又不是神經病,幹麻去看精神科?!」另一種就是擔心被標籤化,覺得「去看精神科,被別人知道會以為我有神經病?!」再一種原因,就是對於用藥的恐懼,覺得ADHD的治療用藥「就是一種乖乖藥,讓小孩變鈍變遲緩,就不會調皮搗蛋。」甚至坊間還有謠言傳播說,這類治療過動症的藥物「含有微量的鎮定劑,也就是安非他命,吃久了會上癮,萬萬不能開始。」
這些危言聳聽都是錯誤的,我雖非醫療專業人員,但育兒路上的顛簸與歧途沒有少過,也從初期內心排斥用藥,到現在懂得藉由藥物協助孩子體驗注意力集中的感受,讓落後的學習情況得以不要落後更多。既然知道孩子的狀況沒辦法名列前茅,但至少不要因為ADHD的關係讓課業無法與同齡銜接。
即便如此,現在我還是選擇隱瞞部分家人與親友,孩子們都在用藥的事實,因為關於用藥的迷思不斷在坊間傳送,為娘的省得解釋和說服的心累耗神,乾脆不說。
關於過動症用藥的迷思,會發現這件事目前還是處在一個傳言比重高過科學論證的階段,但既然ADHD發生的比例如此高,幾乎台北市國小班班有不只一位特殊生,那急迫性實在沒有時間等待歲月來闢謠。
所以,若家長對孩子的發展有疑問或不解處,建議去看診與醫師討論,並相信醫學專業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