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王聖華 (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有一段時間,我真的很討厭我的高敏感。家人的一個眼神、朋友的一個動作、老師的一句話,都很容易讓我的心情隨之起舞。每天腦袋裡面的小劇場都在加碼演出,媽媽是生氣了嗎?我的好朋友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可惡,我剛剛的回答是不是沒有達到老師要的標準?
等到交了女友之後,這個症頭就更嚴重了,時不時的注意著對方的一舉一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我接收到,噓寒問暖、遞水拿包包都是正常發揮,有好長一段時間就在不自覺的「刺激──反應」的循環中度過。
沒錯,我討厭的是陷落在「刺激──反應」循環裡的我,那個不斷接收各式各樣訊息的我,那個無法控制情緒被牽動的我。當時的我覺得好累,覺得為什麼我是這樣的人,一直在自艾自憐,直到我發現媽媽跟我是同類人,我的情緒有了不同的方向。
青少年階段的我,內心有一度是對媽媽很生氣的。「為什麼妳的敏感要遺傳給我?」、「為什麼我在人際相處上這麼像你,對每個人都那麼注意?」、「我好累啊!」曾經有過的憤青年代,怨天怨地怨親朋好友、怨恨自己,那是段很不容易的時間。
但是,我現在覺得很感恩。
隨著身心靈的學習、覺察的練習,還有各種課程、工作坊、自我療癒跟療癒他人的歷程,我逐漸發現到,高敏感真的是一種天賦。
這種與生俱來再加上後天培養的能力,並不是很多人都能這樣養成。要建立好的人與人的連結是需要足夠的敏感度為基礎,才有辦法完成的,而覺察力也是。自我的覺察、對於心情的覺察,我在難過嗎?我在生氣嗎?還是我是平靜的,這都需要足夠對自己情緒的敏感度。
在我開始學習SE(身體創傷經驗療法)之後,發現我對身體的敏感度也是超高的,這對於自我療癒以及陪伴創傷的個案有加乘的效果。當然,高敏感度運用在我的本業諮商更是如此,就像是劍士配了一把寶劍一樣,如虎添翼。
然後,我就更能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我小時候的生活不易,加上先天高敏的特質,媽媽表現在外的是充滿熱情、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一個女性角色,但在內在是非常敏感、情緒豐富而且很消耗心力、腦力的狀態。
人家都說高敏的人常常是玻璃心,我太太都跟我說我有糖果心(比玻璃易碎)。我知道媽媽也有一顆易碎的溫暖的心,時常待人如待己(有時候甚至超過對自己好的程度),又能很敏感的發現每個人的需要,然後給出方案或者內、外的支持。但在過往的經歷中,不是每個人都了解高敏人的高敏支持,所以其實很常因為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而受傷。我在旁邊看著,時常覺得又氣又心疼,每次都想跟媽媽說:「請以照顧好自己優先啊!」
但是我現在愈來愈放心了,媽媽這二十幾年在任林教育基金會的學習,逐漸能把自己放在比較前面的順位,有時就算玻璃心碎了一點,黏起來的時間也愈來愈短,有時候還能回爐重造,做出一顆更美的,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