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時報文教基金會所拍的「我們的孩子」影片,它比較台北市的民權國小與台東泰源國小學童的生活,刻畫出城鄉的差距與社會資源的不公平:一邊是教學資源豐富,有外國人教英文,父母可以在家陪著做功課,放學還有補習班加強課輔;一邊是沒有校內英文老師,一個老師要教好幾個學校的英文,有問題時要等到下一次上課才能得到答案,父母多半在山下打工,孩子下課回家都要幫忙家務。城裡孩子上博物館、科學館、美術館做課外教學,山上孩子欠缺交通費下山,很多人終其一生不曾參觀過任何一個館。當問到他們將來想做什麼時,男生說王健民,女生說張惠妹,除此之外,想不起什麼。有位父親無奈的說,誰不想陪孩子一起長大呢?但是山上沒有工作,一百個人裡,不到一個人可以找到正式工作,為了一家溫飽,只有逐工作而居,從台東去到彰化做工。這個孩子要看到爸爸必須大費周章:母親揹著小的,牽著大的,一家五口長途顛簸,坐客運到彰化才看得到爸爸。看到孩子因要去看爸爸而興奮的雀躍不止時,真是難過不已。
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出生地,但是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至少應該給每一個人公平的起跑點。我曾看過一個新住民之子的廣告,「他將來是我們社會的一份子,為什麼現在不善待他?」,山上的孩子也是我們社會的一份子,我們為什麼現在不善待他?
從這部電影中,我看到城鄉交流的重要性,山上的孩子需要下山來打開他的眼界,讓他知道世界上有這麼多的行業可以選擇,只要他努力,他都可以做;他需要有典範,最重要是對自己的未來有希望。每天朝著志向走,總有到達的一天。城鄉交流其實不會花很多錢,主要是交通費,若是政府看到交流的重要性,這筆預算應該編的出來。最糟的是「不三不四」學校(不是山地、不是都市)他們的資源更為貧乏,甚至連山地都不如,真是叫「爹不疼,娘不愛」,有學校幾年不曾添購過一本新書。
從這次大家殷殷期盼新的教育部長名單早早公布可以看出老百姓對目前教育的不滿與無奈,真是可以用「如大旱之盼雲霓」來形容。我自己是大學教授,但是我很清楚,沒有好的小學教育就不會有好的大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不是口號,它是你我的責任!
(本專欄隔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