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潛力無限 顛覆未來建築業

林奕榮 |2023.05.09
2237觀看次
字級
田納西大學學生設計的亭子,架構以以3D列印技術製作。圖/取自University of Tennessee網站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新的建築材料不常出現,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多數建築的基礎材料是木材、磚石和混凝土,1880年代出現的鋼架是劃時代的改變,摩天大樓隨之出現;如今,隨著「大型積層製造」(large-scale 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術的進步,建築業可能將再次迎來顛覆性的變化。

美國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智慧結構研究所(Institute for Smart Structures)所長羅斯(James Rose)表示,「大型積層製造」技術涉及3D列印,將黏土、混凝土或塑膠材料以液態印製成所需造型後硬化,有可能讓建築物的設計與建造方式產生戲劇性的轉變。

羅斯預測,未來的建築物將完全使用回收材料或就近取材,搭配3D列印技術來建造。例如,田納西大學學生設計的一座三角亭(Trillium Pavilion),就以回收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C)樹脂為材料,並以3D列印技術製作出亭子的架構。

在義大利小鎮馬薩倫巴達(Massa Lombarda),以永續設計為理念的義大利建築師庫西聶拉(Mario Cucinella)以3D列印技術,使用當地的黏土「列印」出生態住宅TECLA,成為節能的另類住宅。
義大利建築師庫西聶拉以3D列印技術,將當地的黏土列印出生態住宅TECLA。圖/取自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網站

美國建築公司Lake Flato則與建築技術公司ICON合作,為德州一棟名為House Zero的住宅列印混凝土外牆。
這棟名為House Zero的住宅,混凝土外牆是由3D列印技術製作。圖/取自ICON網站

羅斯表示,隨著數位設計、數位製造和材料科學的進步,建築師能預先以電腦模型及軟體測試3D列印建築,加上自動化技術的突破,讓建築師能在施工現場印製房屋結構並組裝。

相較於量產的的建築材料,3D列印建築能客製化所需部件,且不需使用特殊工具或模具。3D列印技術可選擇的材料也非常廣泛,並且能由回收和有機衍生材料製作。

羅斯指出,「大型積層製造」有許多好處,但要廣泛採用仍面臨許多障礙,畢竟這是創新的思維。目前的建築供應鏈與監管法規仍以傳統建材為核心,包括鋼材、混凝土和木材。此外,數位製造建築硬體,成本相對較高,且使用新材料所需的設計技巧尚未普及。但羅斯相信,「大型積層製造」技術將日益普遍,未來的建築物,至少將有部分結構會以3D列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