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靜(品味私塾創辦人)
4月,我暫居葡萄牙一個月,二度拜訪米其林名廚Rui Paula。他的餐廳Casa de Chá da Boa Nova,臨浩瀚大西洋。這是建築大師、普立茲克獎得主西薩在1963年作品,一甲子過後,依然雋永。
我在黃昏抵達,蔚藍海洋被夕陽染金,海鳥以海洋與岩石為舞台翩翩起舞。我站在廊下,少有的體驗,一個讓人與鳥、海洋渾然一體的心境。西薩沒想要「人定勝天」,他讓建築匍匐在岩石間。匍匐,成為不朽。這是謙卑,也是共處,建築大師的哲學。
天下有無數廚師,在這幢不朽建築下,有一位不凡的掌廚者。這位以大西洋餐桌為主題的廚師,如何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
Rui Paula有自己的堅持,他說:「Excellence is made with principles.」卓越源自原則。他尊重大自然,友善環境。他說,其他行業,還有人做得更多,但他盡力而為,不浪費資源。這衍生2個很挑戰的廚房原則:
1.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浪費。廢物得到妥善處理和分離,包括食用油。Waste is avoided at all costs.Waste is properly treated and seperated.Cooking oils, too.
2.不用養殖魚!I do not use farmed fish.大廚不戀棧高價魚:「我寧可吃鯖魚,也不要養殖鱸魚,海裡有甚麼,我就供應甚麼,我尊重捕魚的限額。」
這是我首次聽到有廚師對於拯救地球與未來,有如此強烈的主張,也提醒我思考,人類與海洋生物間關係。
為何不用養殖魚?養殖漁如何不好?
其實,它與大自然撈捕,各有兩難。
養殖漁業減緩對海洋漁業的依賴,但產生超抽地下水、魚塭破壞沿岸棲地、高密度養殖造成疫病等負面效應。同時,魚飼料是用食物鏈較低階的魚製成,意味仍須大量獵捕小魚。
取之於大自然?
因為過度捕撈,今天野生魚類迅速枯竭。研究發現如果無法改善,預估到本世紀中期,海洋將無魚可捕。
為何會過漁?這是漁法的進步,還是人類的自私。譬如占全球60%漁獲的拖網,在海底移動時,會鏟平海床上的珊瑚礁、海扇、海綿。在國際上已認定是不永續的漁法,被許多國家公告禁止。
誤捕及棄獲,是另一個問題。這使每年有數百萬噸的漁獲被丟回海裡,包括成千上萬的海龜、沙魚、鯨魚及海豚。牠們回到海洋,還能活嗎?
一支影響深遠的紀錄片《全球壽司熱》警告,工業化國家一年吃掉2800萬噸的海鮮,加上各國的濫捕,已使236種生物瀕臨絕種,持續下去,具有商業價值的魚類在2050年前會消失殆盡。難以想像卻迫近的未來,我們住在有70%海洋但一隻魚都沒有的地球。
有2個疑問:「人類到底是地球上的主人或是暴君?」、「失去一切誰是贏家?」
甘地說:「地球提供每一個人足夠的需求,但卻無法滿足每一個人的貪婪。」人類的貪婪與自私是問題的根源,像無法煞車般地疾駛。海洋浩瀚,但不是取之不盡,人盡皆知,貪婪卻依然高速直衝地球。2050年,距離此時只剩下一個世代。是否那天到臨時,魚,要在博物館才能看到?
離開葡萄牙,飛機返回台北的航程,我從高空俯瞰海洋,想著紀錄片的提醒,想著一位廚師想為地球生態盡的一己之力。
「地球、空氣、土地和水並非祖先所遺留,而是我們向後代借來的,所以我們必須把過去遺留給我們的遺產,原封不動地傳承到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