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試局開辦「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是人鹿和諧共存解方之一,但資格和條件恐不符。圖/墾管處提供
【本報屏東訊】外型萌樣的墾丁梅花鹿,不僅成為國內野外滅絕物種成功復育的成功案例,也為地方帶進觀光財,但造成農損、交通和生態衝擊,招致「鹿滿為患」和「復育失控」指責。
墾管處說,在熱區路段設警示牌、補償農民災損、免費架設圍籬等方式因應外,現階段先在族群高密度區誘捕回收減量,今年將首度針對鹿隻環境承載量做調查,做為減量依據,至於立意佳的「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雖是人鹿和諧共存解方,但資格和條件恐不符。
墾管處說,1984年啟動梅花鹿復育計畫以來,歷經基礎資料建立、場域設施建置、復育、野放等過程,梅花鹿已在野外建立穩定族群,數量達到1500至2000隻,成為恆春半島特有的景觀。
但隨著野外族群量不斷增加,包含啃食植被影響森林更新、進農業區造成農損、穿越道路與汽機車碰撞的交通事故等,所造成的負面衝擊,非因數量過多,是分布不均使然。
「復育計畫已達成當初設定目標,接下來面臨經營管理是挑戰!」墾管處副處長許書國說,美、日等國採狩獵方式,有效控制族群量,但國家公園法規不准獵捕。
學者表示,1500至2000隻的量,對一個曾經瀕危的物種,仍不在安全範圍。
針對梅花鹿衍伸的問題,考量不同權益關係,採積極應對作為,包括3年前公告農損補償辦法、免費架設圍籬,在台26線墾丁段熱區設警示牌、投保公共意外險,實驗疫苗節育控制、擬定減量回收計畫等,也會不斷檢討並調整。
墾管處保育研究課說,墾丁森林遊樂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設置的「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有珍貴特殊的高位珊瑚礁生態系及熱帶季風林,卻也是族群密度最高地區,梅花鹿對林下小苗啃食踐踏、磨角及環狀剝皮,造成嚴重生態環境破壞、森林無法更新。
林試所雖架設圍網阻隔,但無法全面顧及,為不讓森林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下降,現階段優先將該區族群移至鄰近社頂復育區減害,今年並將針對鹿隻的環境承載量做調查,做為未來回收減量依據。
有學者建議,多數無利害關係者和梅花鹿相安無事,官方可因勢利導適度發展梅花鹿觀光,透過導覽、觀察方式帶出特色環境教育,並搭配林務局前年元旦開辦的「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可創造多贏。
墾管處說,梅花鹿社頂復育區不定期推導覽活動,社區生態旅遊也已納入賞鹿遊程,另生態服務給付立意佳,但分「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兩大類別,前者針對石虎、草鴞、水獺與水雉4種瀕危物種,後者針對水田、水梯田、陸上魚塭、私有保安林4個重要棲地型態,該方案用意是保護瀕危動物,梅花鹿的法律定位是家畜,恐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