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小學生運動量不足 3妙招培養健康習慣

 |2023.04.19
1710觀看次
字級
調查發現,國小學童超過一半以上運動時間不夠,國健署建議兒童運動3妙招,包括有氧適能、強度漸進、強化骨骼,不僅養成健康習慣還能能促進親子感情。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小時候過重,7成長大依然胖,有調查發現,國小學童超過一半以上運動時間不夠,國健署建議兒童運動3妙招,包括有氧適能、強度漸進、強化骨骼,促進親子感情並從小養成健康習慣。

台灣民眾肥胖率逐年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2017至2020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攀升到50.3%,中小學學生過重及肥胖率也都有升高趨勢,其中約7成長大成人仍然肥胖,並增加三高、罹癌風險。

運動是維持健康體態關鍵之一,國健署今(19)日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10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國小學童認為運動時間充足比率為42.7%,超過一半以上運動時間不夠。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兒童每天要累積6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每周累積達420分鐘,且兒童期身高每年約增加5到8公分,體重約增加2到6公斤,此時若沒有足夠的身體活動量,將影響孩子的發育。

圖/竹縣府提供

事實上運動沒有那麼難,羅素英表示,國健署提出兒童運動3妙招,包括有氧適能不可少、強度增加慢慢來、強化骨骼長得高,就是希望鼓勵結合日常生活。

羅素英說明,有氧適能運動又稱心肺耐力運動,以大肌群為主,建議透過多樣化方式進行,除了假日可以到河濱公園溜直排輪、散步、拋接球,平常也可以從坐車上學改為騎單車或走路上學。

強度增加慢慢來則是提醒運動強度要循序漸進,而適度的快跑或彈跳運動,可以刺激骨骼生長,促進身體發展,像是跳繩、單腳跳、快跑、跳躍性的球類運動如籃球、排球等。

羅素英分享經驗表示,藉著與孩子一同出遊,更加了解現在年輕人想法與喜好,呼籲家長多陪伴一起外出動一動,創造多贏的健康身心靈,當動態活動的時間相對減少,也會減少人際互動,無形中增加兒童期肥胖及長大後罹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