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紡織品 智慧分選 低碳再生

文/工研院 |2023.04.18
1046觀看次
字級
圖/克拉克

文/工研院

快時尚導致二手衣市場萎縮,衣服的去化方式大多是掩埋跟焚燒,對環境衝擊大。好在,近年全球掀起淨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浪潮,全球36家公司、250個品牌,包含Adidas、Nike、H&M等品牌大廠相繼宣示,2030年將百分之百採用循環、永續材質生產服飾。但以目前全球紡織品最大宗材料、占比高達52%的聚酯纖維來看,回收料源幾乎只來自寶特瓶回收再製,「綠色料源嚴重不足。」

工研院材化所研究統計指出,受限於衣料分選技術,目前當中僅少於1%的回收衣物會被用作製成新的成衣。紡織品材質複雜,像是聚酯纖維、純棉、彈性纖維,還有各種材質、不同比例的混紡,若要回收,就必須將衣服按材質歸類,才能進行後續對應的處理。因此現今廢棄紡織品的回收再製技術至今多在實驗室階段,且僅能處理已知成分的布料,應用十分有限。

目前國際上唯一發表的紡織品分選機台,使用近紅外光掃描辨識輸送帶上的衣服材質,運用不同材質產生不同光譜的原理進行分選,再以設置於輸送帶旁的噴嘴,將辨識出的紡織品吹入分類籃中。但目前聚酯纖維的分選度約82%,分出來的聚酯纖維仍有雜質,需經進一步篩揀才能作回收再製,無法完全解決大量混紡纖維的分類問題。

拉曼光譜 分選布材



以10、20年研究光譜的經驗為基礎,工研院團隊挑選解析度更高的「拉曼光譜」技術,是一種指紋光譜,就像材料的身分證,團隊特別鎖定波長1064nm的雷射光,作為激發拉曼光譜的光源,既穩定又不受衣服顏色干擾,辨識聚酯纖維的精準度可達95%。

拉曼光譜雖然精準,卻有個致命缺點,就是效率。近紅外光只需不到1秒就能辨識一件衣服,但拉曼光譜卻要花上30秒,原因在於兩者特性不同。

工研院最大的突破,就是提升拉曼光譜的效率。團隊在輸送帶上設計了一個高度感測器,記錄衣服皺褶的高度形狀,即時回饋給電腦,當衣服在輸送帶上移動時,利用時間差,預先控制偵測器的透鏡位置,達到自動追焦,一次同時追蹤10個焦點。

廢纖維再生 擴大商機



工研院現階段該設備一年分選量可達7000噸,回收1噸衣服不僅可減少約2.52噸碳排,分選後的聚酯纖維還可做不同應用,減碳效益可觀。

這套技術已與廠商展開初期的可行性評估,未來不只紡織業,透過光譜自動化分析技術,也能複製到其他循環經濟產業,像是包材、瓶罐、海洋廢棄物及高價金屬等,加速材料回收應用,擴大循環經濟的應用,創造更大的永續效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