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志鏗
台灣諺語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結晶,有些諺語則跟歲時節令有關,這句「跛腳誠仔挹墓粿,雙頭無一咬」,就是源自清明節的俗諺。
以前農業社會生活相對困苦,每當清明來臨時,就有「挹墓粿」、「挹墓錢」的習俗。三年內有親人往生的家戶,會準備牲禮到墳前祭拜,有些人家還會準備些零錢,通常是一毛和五毛錢,在祭拜結束時先燃放鞭炮,然後將零錢和祭拜的食物分送給在場的人。所以,有些人會在清明當天特地到墳場等著領取食物和零錢。
當時有一個跛腳的人,由於名字中有一個「誠」字,所以大家就叫他「跛腳誠仔」。由於跛腳的人行動較不靈活,當他聽到東邊有人燃放鞭炮匆忙趕過去時,東西都已發完了;這時,他又聽到西邊響起了鞭炮聲,於是誠仔又馬不停蹄地趕過去,可惜還是慢了一步,什麼東西都沒有拿到。
「跛腳誠仔挹墓粿,雙頭無一咬」,雖是用來形容兩頭落空的意思,但我們也可以從這句俗諺中了解到,過往清明節「挹墓粿」、「挹墓錢」這種頗富人情味的地方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