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0年 台灣影史首度大銀幕呈現黑面琵鷺生態

曹麗蕙 |2023.03.06
1731觀看次
字級
台灣影史首部登上院線上映的黑面琵鷺生態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關注黑面琵鷺的處境,也反思棲地保護、人鳥和平共存等諸多議題。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灣資深生態攝影大師、導演梁皆得,繼《老鷹想飛》與《尋找神話之鳥》之後,推出歷時30年、走訪多國拍攝的全新力作《守護黑面琵鷺》,成為台灣影史首部躍上大銀幕的黑面琵鷺生態紀錄片,片中不僅紀錄黑面琵鷺的樣貌與環境,更捕捉不同愛鳥人士對黑面琵鷺的熱血付出,透過黑面琵鷺處境,反思棲地保護、人鳥和平共存等諸多議題。

《守護黑面琵鷺》是《老鷹想飛》導演梁皆得(左)耗時30年打造的動人新作。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梁皆得說,「從1992年黑面琵鷺開始吸引大眾目光以來,至今這30年關於黑面琵鷺,有很多的故事,有學者持續不斷進行研究,有喜歡拍照的人花了大筆金錢,跨國全心投入拍攝牠們的動人姿態。我們沒有辦法在影片中,把所有跟黑面琵鷺相關的事全部納入,只能挑選這30年來持續關心黑面琵鷺的人來作紀錄。」

《守護黑面琵鷺》將一窺黑面琵鷺繁殖地的神祕樣貌,更探討這群嬌客們面對棲地逐漸喪失的艱困處境。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影片以人稱「黑琵先生」的攝影家王徵吉,探索黑面琵鷺生態的生涯歷程為核心,過去曾在報社擔任攝影記者的他,因1992年發生「台南七股黑面琵鷺遭不明人士惡意槍殺事件」,被分派前往當地拍攝,就此踏上守護黑面琵鷺的旅程,即使經歷喪妻、罹癌等生命逆境,也仍不改其志。

尤其王徵吉隱瞞自己罹癌的事實,帶導演梁皆得前往日本捕捉黑面琵鷺雪景,卻把開刀與住院通通推遲,讓梁皆得印象非常深刻。王徵吉對黑面琵鷺的熱情,以及不愧對「黑琵(Happy)先生」的樂觀態度,就連主治醫生都直呼:「這是他抗癌成功的一個重要關鍵。」

《守護黑面琵鷺》中紀錄了王徵吉即使罹癌也仍堅持不懈拍攝黑面琵鷺,讓主治醫生直呼他的樂觀是抗癌關鍵。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這30年間,王徵吉前後造訪中國遼寧外海的無人島「形人坨」四十次,才終於捕捉到黑面琵鷺下蛋的珍貴瞬間,更練就一身可以預測黑面琵鷺行為的技能,是十足的PRO(專業)級人物!雖然如此,王徵吉表示自己的任務尚未完成:「我想把黑面琵鷺整個全紀錄,從所有繁殖區一直到所有度冬區,把牠整個紀錄下來,留給我們的下一代,當一個黑琵的生態史,所以我很努力地活著每一天!」而他的這段旅程,也將透過《守護黑面琵鷺》一覽無遺。

守護黑面琵鷺》是導演梁皆得耗時30年所推出的最新作品,紀錄黑面琵鷺的樣貌與環境。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觀眾在片中將隨著梁皆得的鏡頭捕捉,足跡遍布日本、南韓、越南、香港、澳門、中國大陸等地,從人跡罕至的祕境,再到緊繃的南北韓交界停戰區,一窺黑面琵鷺繁殖地的神祕樣貌,更探討這群嬌客們面對棲地逐漸喪失的艱困處境。

影片請來導演吳念真深情旁白詮釋,更由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得主林強打造配樂。梁皆得也對觀眾喊話:「經過30年,現在這部紀錄片終於完成了,也將在3月24日於戲院公開給全台民眾。請大家進戲院來看看黑面琵鷺在生存上面臨什麼樣的問題,我們可以怎樣幫助牠們,讓牠們不要在地球上消失。」

《守護黑面琵鷺》捕捉人稱「黑琵先生」王徵吉,他追索黑面琵鷺數十年的生涯歷程。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