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管弦樂團」,是由貧民窟孩童組成的樂團。圖/取自回收管弦樂團臉書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垃圾製造的樂器,也能演奏出感動人心的音樂。南美洲巴拉圭首都亞松森(Asunción)市郊的卡圖拉鎮(Cateura),是個建立在垃圾場上的貧民窟,當地居民大都以拾荒為生。熱愛音樂的環境工程師查韋斯 (Favio Chávez)為了翻轉貧童的人生,帶領這群孩子組成樂團,並用垃圾製造的樂器奏出動人樂章,喚醒大眾對環保的重視。他說:「世界給我們垃圾,我們把它還給音樂。」
卡圖拉是南美洲最大的垃圾掩埋場之一,每天接收1.15噸垃圾,這個充滿惡臭且髒亂的地方,至少有4萬個家庭居住,當地學生輟學率高達4成。為了不讓孩子們在垃圾場遊蕩,接觸毒品與幫派,2006年開始,樂團創始人兼指揮查韋斯有了化垃圾為音樂的想法,並在拾荒工匠高麥斯(Nicolás Gómez)的協助下,將五花八門垃圾廢棄物變成樂器。
廢棄烤盤、叉子 變身小提琴
查韋斯召集貧民窟孩子們組成樂團,取名為「回收管弦樂團」(Recycled Orchestra), 因為樂團的樂器都是用垃圾場撿來的廢物再利用、製作而成──老舊的水管拿來當薩克斯風;叉子、刀子、湯匙及硬幣變成琴鍵的材料;罐子與烤盤則製成小提琴;樂團的鼓面甚至是用廢棄的X光片做成。
「回收管弦樂團」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擴大。第一批加入該團體的孩子只有10人,如今學習演奏垃圾樂器的年輕音樂家約有450名。它不僅是一個管弦樂隊,還是一所音樂學校,因為想要學習的孩子,只要7歲起就可以加入,且有專業的老師及樂團的成員提供教學。查韋斯表示:「這個樂團的存在,就是為了卡圖拉社區的兒童、年輕人提供音樂知識,讓他們擁有改善自己未來的機會。」
如今,他們巡迴演出的足跡遍布50幾個國家地區,今年2月27日更來到玻利維亞一座大型垃圾場旁邊,演奏披頭四成員約翰藍儂的曲子,希望帶給當地的清潔隊員以及民眾,不同的音樂饗宴,玻利維亞垃圾場工作人員說:「這個音樂會好極了,我很驚訝這些用回收物做成的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比一般樂器還好聽。」
曾拍成紀錄片 故事激勵人心
「回收管弦樂團」在2016年被拍成紀錄片《來自垃圾場的美妙樂章》(Landfill Harmonic)。紀錄片歷時6年完成,2014年的巴拉圭洪水導致拍攝延宕,但大家克服一切,希望故事能激勵人,並為社區與世界帶來改變。
製作人洛夫圖斯(Juliana Penaranda-Loftus)說:「作為一個電影人,目標是能夠講述故事,來激勵人們,在社區裡做出真正的改變。我希望觀眾看過電影後會想為自己的夢想奮鬥,有時並不容易,但你堅持下去,若努力夢想就能達成。也許你現在所處環境不佳或受挫折,但珍惜所有。」
「回收管弦樂團」一名團員里維羅斯(Andrés Riveros)表示:「有人一出生就一無所缺,有些人則完全相反。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演奏音樂、回收垃圾,這就是我們的方式。我們可能正一點一滴地在影響社會,同時也為卡圖拉的人們帶來心靈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