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 16-9) 日本殖民:養蠶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3.02.24 語音朗讀 137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破繭而出的蠶蛾 1930年代,一處養蠶所中破繭而出的蠶蛾,攝影師用特寫鏡頭拍出生動細膩的畫面。蠶的生命周期約50~60天,成蛾後的唯一功能即是產卵,之後隨即死亡。蠶繭可以製成絲,做成美麗的衣裳。養蠶和織造可以養活大量的農業和工業人口,蠶糞還可以泡茶,甘爽可口,蠶可說是對人類最有貢獻的昆蟲。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台灣的養蠶業 1930年代,一處養蠶所以桑葉飼育幼蠶。日治時代,日本人認為台灣氣候溫和、四面環海,無傳染性家蠶病毒,是蠶種繁殖的最佳環境,因此積極在台灣發展蠶種製造業,再將蠶種運銷回日本供應養蠶農戶使用。 1895年,自日本移入桑葉苗及蠶種。1909年,在今台北市的公館一帶成立桑苗養成所,1913年改為養蠶所。1936年,日本農林省蠶絲試驗場在苗栗大湖設立「日本農林省蠶絲試驗場台灣試育所大湖分場」。養蠶業最盛時期,台灣每年繁殖外銷的蠶卵高達15萬張。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兩位女性技術人員檢視蠶種的品質 1930年代,一處養蠶培育場內兩位年輕的女性工作人員,用顯微鏡檢視蠶種的品質。殖民政府引進日本的蠶種培育技術,提高品質,但必須說明的是,台灣養蠶以蠶種和蠶繭銷售為主,並不涉及到大規模的繅絲、生絲製造,以及紡織工業。 這也是日本殖民台灣的基本政策,即把台灣作為原料的生產地,以供應日本工業製造之需。利用台灣的初級原料和低廉的人力,獲得價廉物美的加工原料,以大幅提升日本工業產品的競爭力,但不會在台灣建立工業製造體系。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養蠶林間飼育場 1930年代,台灣一處林間的養蠶培育場,以生產蠶種和蠶繭。蠶絲是中國古老的工藝,絲製衣裳讓中亞和歐洲貴族趨之若鶩,大批駱駝商旅穿越草原和大漠,長途跋涉來到中土求取絲綢和瓷器,創造了輝煌的絲路文明。 晚清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增加農業生產,鼓勵農家栽桑、養蠶和繅絲,一些望族遂由大陸聘請養蠶師來台教授相關技術,推動養蠶事業。日治時代,殖民政府進一步由日本引進蠶種和養殖技術,擴大規模,最多時全台灣多達41家蠶種製造場,具有相當規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蠶吐絲成繭 1930年代,一處養蠶所蠶吐絲成繭的情況。當幼蠶生長到足夠成繭時,便會停止吃桑葉。此時,幼蠶開始吐絲製繭,經過4、5日的時間,用吐出來的白絲將自己包裹成蠶蛹,接著便是靜靜等待羽化成蠶蛾。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蠶蛾交配 1930年代,養蠶所的女工們進行蠶蛾的交配。蠶在破繭完之後,女工們會將蠶蛾依照性別與種別分開放置,方便讓雄蛾與雌蛾進行交配,雄蛾一般可以交配2次,如果雌雄比例懸殊時,可以交配3次。蠶在羽化成蠶蛾後唯一的任務就是交配產卵,產完卵後即會死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養蠶所的蠶卵包裝 1930年代,養蠶製造所工人正在包裝蠶卵。破繭而出的母蛾,經過交配後產卵在特定的紙上,再分配包裝成盒,經由特別的設備即可保存一定時日,成為可供銷售的蠶種。台灣養蠶所主要是生產蠶種和蠶繭,作為日本絲綢與紡織業的原料。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shu4364@ms62.hinet.net(02)2368-4364 前一篇文章 【長期徵文】 下一篇文章 【寬鼎畫語】悟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時光走廊】 嘉南古廟系列(20-20) 東石郡【時光走廊】嘉南古廟系列(20-19)北港郡【時光走廊】虎尾郡 嘉南古廟系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