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阿嬤,以德、以愛凝聚了子子孫孫的向心力走過扛米養家的戰亂時代 給人刻骨銘心的人生典範九十歲開始,為她老人家慶生成為家族聚會
【記者妙方台北報導】「瘦瘦小小的身體,帶著一副眼鏡,望上去很有深度、很安詳,聲音柔柔的,都說柔軟語、慈悲語,讓人樂於親近。從不抱怨,對於真的是做得很過份的人,她也只是形容:『他很好玩!』」這就是李張壹老菩薩的子孫對她給人的形象及一生待人接物的描繪。
七日的家庭聚會,不再是生日聚會,而是追憶他們的曾祖母、祖母、母親李張壹老菩薩,幾許感傷,卻充滿感恩。(記者邱麗玥攝)
有八十八個兒孫的李張壹,一生勤儉持家。她的四子李新國回憶:「五、六歲時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母親常回娘家揹回一包米養家。」但是,「再怎麼辛苦也不曾發脾氣。」從小頑皮、愛玩,但成績總在前五名的二子新璵說:「感激老媽辛勤養育,並完全以愛的教育對待我們,所以,我們這些孩子都沒變壞。」他指出台北工專畢業後,任公務員盡職安份至退休,就是歸功於母親對孩子完全信任的教育方式。
大媳婦李吳阿絲表示:「記憶中,婆婆每天拿兩個菜籃至菜市場,很辛苦帶大弟妹。」三媳陳碧雲也接口:「婆婆一生樂於助人,愛清潔,以身作則,很會做各種糕類、手工食品,但不嫌棄媳婦。八十多歲仍會用縫衣機修改衣服,我跟她學到勤儉。」
三子新梓感嘆:「很難想像當年光復前媽媽如何帶大九個小孩的光景。」子女對母親的勤儉美德很刻骨銘心,「長大後就會儘量彌補母親。」
這股強大的家族向心力,在「家庭聚會」中展現無遺,「因母親那一代只剩她一人做代表,所以,連叔叔、伯伯的子孫也都贊成以母親的生日來相聚。」長子新璠的說明,道出李張壹老菩薩的為人令全家族都欽佩,所以從母親九十歲那年起,開始以慶生為由而舉辦李氏家族的聚會。
「平日若太大聲,則被阿嬤說『卡細聲哩,按呢ㄟ甲人打ㄉㄧㄡ驚』,若世人都像阿嬤這樣,世界會更美好。」長孫女李作分也分享她在阿嬤的身上學到「愛」。阿嬤很有愛心,常說小孩子要用教的,不要用打的,她後來也依阿嬤的方法,結果發現比較理想。
孫媳林慧媛說:「阿嬤的生活規律,早上拜佛,把自己打點好,下午洗澡,洗自己貼身物,然後等蓮友帶她到道場拜佛、共修。」這樣的規律生活一直持續至往生前都是如此,在阿嬤身上看到生活的歡喜心,「有點像佐賀阿嬤」。
大家回憶起阿嬤總是滿滿的懷念,指出有時她就坐在沙發,讓兒子坐在手把上一口一口地餵著吃粥,「雖然常要餵一、二個鐘頭,我們都還是很欣慰老人家胃口好。」又思及老太太常會蜷在沙發上假裝睡著,要兒子抱到床上就寢,卻又依偎在兒子的懷裡偷笑。
很少進醫院的李張壹老菩薩一百零二歲時,不小心跌斷腿,送到醫院開刀,開刀第二天她竟然自己撐著下床,嚇壞所有醫護人員,原來,愛乾淨的她受不了兩天沒洗澡,想下床洗澡;她住院一個星期就出院,復原之快,連年輕小伙子都比不上,醫師也說她的骨頭才「六十歲」,可說骨本雄厚。
「這麼硬朗的阿嬤,在這一次的感冒中,引發後遺症往生,讓人很不能接受。」長孫作唐哽咽地訴說。全家族七日在台北道場的聚會中,經過彼此分享,指出阿嬤應該是見到子孫都已安頓好,第三代都已成家立業、有後了,才撒手西歸,於六日那天見到慈莊法師才閤眼。
李張壹老菩薩的子孫想來阿嬤是個有修行的長者,一生護法、護家,在家庭中,是家族的典範
;在道場中是修行、護法的典範,活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