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致遠珍味油雞㙡

文/朱振藩 |2023.02.20
762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已故散文大家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一文中寫道:「菌中之王是雞㙡,味道鮮濃,無可方比。雞㙡是名貴的山珍,但並不真的貴得嚇人。」有謂雞㙡的菌蓋「開傘後」,「樣子像公雞脖子上的毛雞鬃」,但他見過未經熟製的雞㙡,樣子並不像,只是「雞㙡菌蓋小而菌把粗長,吃的主要是形似雞大腿的菌把」,可說是「植物雞」,「味正似當年的肥母雞,但雞肉粗,有絲,而雞㙡則極細膩豐腴,且雞肉無此一種特殊的菌子香氣」。我嗜食此菌,雖吃過多次,總念念不忘其味美宜人的特殊風味。

相傳明熹宗最愛吃雲南雞㙡,每年夏天時,驛站飛騎傳遞,直接送至大內,每視為珍寶,即使是后妃,亦不得分食。我比較好奇的是,雞㙡不易保存,據明人謝肇淛在《滇略‧產略》指出:「出土一日則宜採,過五日則腐,採後過一日,則香味俱盡,所以為珍。」

從雲南到北京,其距離比起送給長安楊貴妃的荔枝,可是遠得多了。我因而發想,明熹宗嗜食的雞㙡,應該是處理過後的「油(或烘)雞㙡」。畢竟,明代成書的《本草綱目》,在評價雞㙡時,稱:「土人採烘寄遠,以充方物,點茶、烹肉皆宜,氣味似香蕈……其價頗珍。」

作家張長在〈春城食菌〉中寫下這麼一段話,簡要不失文采,但有商榷餘地,點出:「春城(指昆明)滋味最美好的,首推一種叫『雞㙡』的菌兒了……開放的雞㙡如華蓋,未開的如箭如筆,撕開來,白嫩如雞脯,味鮮甜無比。鹽漬之後,以香油烹之,至水分乾,加以乾辣椒,炸至焦黃,即可長期貯存,曰:『油雞㙡』,為雲南一大特產。吃麵條時,澆蓋一勺,香辣鮮甜,那風味是極其獨特的。」

其實,「油雞㙡」是道雲南名菜,既可趁鮮食用,亦能貯放再食,其質不變,其鮮則一。它是用鮮雞㙡菌或乾雞㙡炸製而成,特點是鮮製色澤棕黃,乾製品顏色轉黑,皆妙在清香味美,質嫩柔軟,食罷難忘其鮮。

在製作鮮品前,先選好鮮嫩肥壯的雞㙡菌,清洗乾淨後,切筷子頭粗細,用鹽略醃,待瀝出水,晒至半乾,入鍋油炸,炸至色呈淺黃色為止,且炸一批即撈一批,炸最後一批時,須放入八角和花椒同炸,並置乾辣椒段即成。趁熱鮮食,不亦快哉!如置容器中,備經常取食,亦妙不可言。

如以鹽漬的乾雞㙡製作,須擇無蛀蟲、無霉變、質不老的乾雞㙡為主料,清洗乾淨後,以清水發透,再瀝乾水分,切長條狀再醃,隨即下油鍋炸,務須掌握火候。

「油雞㙡」菌質綿軟,香氣濃郁,油色金黃,菌香從油中散溢開來,馥馨誘人。假使以菌和油佐食麵條、米粉、粿條,油而不膩,菌香撲鼻,食欲大開。也可用其油拌食涼菜,清爽適口,別有風味,且開心扉。

我曾在上海的「聰菜館」及位於新北市新店的「匡記滇泰緬小館」品嘗過「油雞㙡」,前者以鮮品直接燒製,清雋馥郁,精美絕倫,後者乃乾製品精煉,嚼之軟綿,香氣十足。

另,老友曾贈以貴州安順的「雞㙡醬油」,據《興義府志》載:「今郡人以雞㙡入醬油,味尤旨。」以之炒菜、涼拌及吃麵條,滋味鮮香,回味醇厚,風味獨特,頗值記上一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