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壇心語】日安,網路新科技!

文/林文瑛 |2023.02.16
1188觀看次
字級

文/林文瑛

新年聚餐時,幾位媽媽因為孩子沉迷社群媒體、手機遊戲,熱烈討論:「是否該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真巧,沒隔幾天就看到美國西雅圖一學區對我們熟知的臉書、IG、YouTube、TikTok等社群媒體母公司提起訴訟的消息,指控其產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阻礙了學校履行教育使命的能力。」

曾任職臉書的數據科學家郝根,一年前在美國國會指證,臉書知道自家產品傷害孩子,卻以利為先,不想有所作為,她說:「社群媒體的黏著度就像菸癮一樣有傷害性,我們需要保護孩子。」自此之後,便有家長對社群媒體公司提起訴訟,也有先進國家立法督促科技公司,負起保護年輕用戶上網安全的責任。

在臉書更改會員要求,年滿十三歲就能註冊後,社群媒體就此大舉進入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占據最多的網路時間。剛揮別兒童節、從大人世界探頭出來的孩子,渴望獨立、尋求認同,社群媒體提供展現自我、連結認同的平台,自然成為他們流連的驛站。

事實上,社群媒體對青少年並非全然只有壞處。心理學家特溫格訪問過許多青少年後,在《i世代報告》書中的結論相當中肯:「社群網站的使用者如果習於創造有意義的社會連結,社群網路對他們有益。但使用者要是沒有這種能力,社群網路就會透過孤立、社會比較之類的陷阱,陷害他們。」

網路陷阱的來源並不難找,就是科技公司的推播演算法,以及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因此,社群媒體對青少年造成的負面影響,事實上是可以避免的:一方面要規範與課責科技公司,一方面則要強化青少年的數位素養教育,讓他們了解網路世界的現實。

社群媒體精心設計的按讚、留言,是「社會認可正向回饋循環」,就像「注意力酒精」,會讓人陶醉上癮。但是若過度注意貼文是否有人按讚、有沒有人加好友,或者對加工雕琢的文字、照片,產生非現實的社會比較心理,就有可能損害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自我形象。

其實不只青少年,從二○○七年iPhone問世以來,隨著手機上網的便利性,所有人的生活都被徹底改變了。最明顯的是,大人小孩都不自覺地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最近我隨興瀏覽澳網新聞,結果被旁邊推播的賽事報導、球星動態吸引,竟然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

微軟與大學合作的研究主張:「人們花在網路上的時間,有大約三分之一是使用者的自我控制不好所造成的。」自我克制能力不好,怪誰?如果連大人都無法戰勝平台的廣告與推播演算法,自律能力較差的孩子又怎麼可能是對手?

現在兩歲幼兒靈活滑動平板的畫面,早已稀鬆平常,但是如果父母知道,這可能造成孩子近視、注意力無法集中,還會把平板當保母嗎?父母可能也沒有想過,孩子花在數位螢幕上的時間,本該是用來睡眠、閱讀、與家人談心、到戶外活動的。需要有人提醒父母,及早建立孩子數位使用的正確習慣,否則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很難撼動,也容易成為親子的衝突點。

我們必須體認,社群媒體與時間分配,不會是網路科技對教育的終極挑戰,大數據的網路工具只會愈來愈多、愈加智慧,也愈有爭議。像最近引發熱議的聊天機器人,有學校擔心助長作弊剽竊而禁用,卻也有教師認為它是教學的好工具。

防堵不會有效,共存才是王道。教育上我們必須做好翻轉的準備,認識網路工具的優點與缺點,與孩子一起制定新的網路行動規範,一起學習如何好好應用網路新科技,才能創造比這個時代更幸福的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