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妙耘台南報導】南台別院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化世益人系列講座」,三日在心定和尚的「快樂禪功」中,畫下圓滿的句點;出席二十五場以上的二百位聽講者接受頒發全勤等獎,現場有人表示,他場場作筆記,待整理後,將這本智慧寶藏與好朋友分享。
「快樂禪功是一種令大家開心的方法。」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暨人間福報發行人心定和尚,從禪定實修的角度,向大眾說明禪悅之喜,猶如在五濁惡世中,帶來一線幸福快樂的生機,啟發對於佛教修持的信心;只要能放下、隨順因緣,便能擁有快樂的人生而法喜充滿。
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慧寬法師開講「現代人的身心安頓」,認為人會有各種情緒,不要把心情不好,當成是憂鬱症,應從觀念開始調整,即自我覺察,打坐有利於自我觀照;同時要善觀因緣、正面思考;他鼓勵大家要肯定自己、廣結善緣、成長學習、樂於分享等,運用佛法讓身心安頓。
佛光山永文法師開講「修行讓生活更圓滿」,說明般若是一種能量,能讓煩惱轉為菩提、轉凡成聖。他以自身為例,指出罹病的數十年中,體悟到人間佛教是疾病的良方,要發揮般若之性才能體會它的能量。他說,罹病期間,係以「佛光牌」點滴、「歡喜牌」維他命、「正見牌」止痛藥,度過病苦的歲月,他鼓勵大家,唯有面對問題,才是最好的方法。
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丁乃竺,從表演藝術的角度,說明創意的概念,並向聽眾拋出「創意可不可以教」的疑問,讓聽眾思考,因為創意並非創造新的景觀,而是一種跨越界限的能力、可以看到各種可能性的能力。
知名作家吳若權就「創造自己的價值」說,這個世界也許不夠好,但可以從改變自己做起;他提供聽眾一個幸福指標,若有「有事可做、有人可愛及付出、有願可盼」三種幸福的感覺,就如佛國淨土現前一般。
財團法人賴本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峻斌開講「身心疾病的危機與轉機」,強調患者必須認清「生病這件事情上,沒有受害者,只有創造者,把『加害者』找出來,重新自導自演,一定可以創造更美好的人生!」他當場教導大家「超級切腹功」及三大要訣、兩大心法;全場聽眾依他的指引,時而彎腰,時而叉手、或單手旋轉、或雙手旋轉,頓時感到通體舒暢。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在「綠建築、生態與人生的對談」講題中,提出「讓我們與其他生物共生」的建築觀念,即以合理的架構美學,使用回收建材、生態油漆築美學等觀念,用更便宜、更自然、更有智慧、更人性化的居住文化革命,必然能使台灣的明天更加美好。
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趙麗雲,以「如何建構和諧的家庭關係」為題,強調居家生活的基本禮貌;還請大家要「心疼」家人,也希望大家能忍一句、饒一著、耐一時、退一步、笑一笑、愛一生,家庭一定和諧、幸福美滿。
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虞和芳教授則說明「心靈與疾病的關係」,指出為增強身體的自我治癒能力,達到健康的目的,必須追尋生命中正向的靈性,而宗教是一個很好的指燈,能淨化心靈,只要有誠心、決心,人人都能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佛光大學校長翁政義演講「讓我們說故事」,他表示,故事內容不一定要長,但是要有所啟示,有意義的故事,是建立於廣泛的閱讀,而故事所要表達的,便是背後看不見的實質意義,並非眼睛所見到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