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台北天文館
雖然大眾已經了解是太空的大石頭掉落地球引起的,不過許多人可能都被一堆隕石、流星、小行星等名詞搞混了,到底該怎麼叫它們呢?事實上,該怎麼叫,要看這顆大石頭的組成成分,和它位在哪裡而定。
成分位置 星體定義
小行星通常是比較大的岩石,靠近地球的小行星絕大部分來自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主帶I(main asteroid belt),當它們受到擾動而改變繞日軌道時,部分小行星朝著太陽而來,因而得以接近地球。
彗星與小行星類似,但組成成分中所含甲烷或氨等冰質較多,所以整個結構鬆鬆散散的,當接近太陽時,這些物質會被蒸發,而在天體周圍形成一層模糊如雲狀的彗髮以及彗尾。一般認為彗星來源有兩處:長周期彗星(繞日周期200年以上者)者要來自歐特雲(Oort Cloud),短周期彗星(繞日周期小於200年者)則來自古柏帶(Kuiper Belt)。
比小行星小的太空岩石碎屑,一般統稱為「流星體」,直徑在1公里至數毫米不等,直徑愈小者,數量愈多。絕大部分進入地球大氣的流星體都非常小,在大氣中就已經完全蒸發,無法抵達地面,僅有少數例外。根據它們進入大氣後的狀態,又可分為流星和隕石。
流星隕石 不同概念
流星:這個常常聽到的名詞,主要是指我們在夜晚星空中看到的那道飛奔在叢星中的光線,這是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之後,與大氣摩擦生熱的「現象」,而不是指流星體本身。
隕石:如果流星體的一部分碎屑熬過地球大氣的煎熬,最終「著陸」在地球表面,那麼這部分石塊碎屑稱為「隕石」。雖然絕大部分找到的隕石都很小,不過隕石的大小可從不足1公克(沙粒般大小)到100公斤重,甚至可能更大,足以引起致命的災害。
本文轉載自網路天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