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柴燒窯烤 深山裡的麵包展現抗災生命韌性

王淑芬 |2023.01.15
2829觀看次
字級
「深山裡的麵包店」以柴燒窯烤麵包,展現族人面對逆境的生命韌性。圖/記者王淑芬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這是龍鬚菜吐司、刺蔥吐司、薑黃吐司...」,在海拔1200公尺的那瑪夏「深山裡的麵包店」以在地農產用柴燒窯烤做出獨特風味的麵包,既是創生也展現族人面對逆境的生命韌性,麵包的溫潤口感充滿生命量能,令人感動。

那瑪夏在高雄市的轄區,接壤台南市、嘉義縣,族人以布農及卡那卡那富族居多,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從小在那瑪夏區長大,和土地有很深的情感。山上族人一起經歷過「莫拉克風災」無情的摧殘,家園及學校被土石流吞沒,至今還留有風災侵襲殘破未修的建築,不堪回首的場景是部落傷痛的記憶,尤其不少家庭親人因為莫拉克風災天人永隔,「莫拉克」是他們此生難以抹滅的印記。

圖/記者王淑芬

山區留下大自然反撲令族人深沉的痛楚,但是習慣山居生活的原住民仍決心留守山林,他們返回從小長大的部落,也設想好路毀橋斷、電力中斷部落「孤島」的抗災自救生存之道,即使物資救援不繼,仍要勇敢的活下去。

於是有一群族人用現地的資源創生,阿布娪攜手姐妹在部落柴燒烘焙,麵包師傅吳克己協助打造一座在沒有電力供應情況下可以讓族人共生的窯烤爐,他們用環境食材烘焙麵包,經過多年的努力,「深山裡的麵包店」做出部落的特色風味,而且是那瑪夏限定,還深受平地民眾的喜愛,風味吐司聲名遠播,每星期都有宅配台北的訂單。

圖/深山裡的麵店提供

是什麼樣的麵包可以擄獲都會區消費客群的胃蕾?阿布娪說,「既然決心留在山區部落,『友善耕作』才能讓環境永續。」於是「深山的麵包店」除了取材那瑪夏的特色農產品,也要兼顧環境永續的耕作方式。

「友善耕作」就是完全沒有農藥、化肥,以人工耕作的自然農法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人力下栽植,當然產量也不會多。

至於特色物產,地處高海拔的那瑪夏,族人多種植愛玉、梅子、李子及水蜜桃等。阿布娪深諳都會區好吃的麵包很多,要能做出媲美且受青睞的麵包必定要有特色,於是他們取材一片片肥厚可食用玫瑰花瓣揉做烘烤吐司,果然有獨特的風味,還多了山居好空氣的溫潤感,一款款風味吐司回購率很高。

人氣商品還有龍鬚菜、薑黃及刺蔥等,都是部落特有的食材,一一被「深山裡的麵包」做成窯烤吐司。

圖/深山裡的麵店提供

刺蔥(食茱萸)是原鄉部落的野菜,被喻為「綠寶石」,不少族人家門前栽植一棵,狀似香椿葉的刺蔥是原住民家庭垂手可得的好食材。《本草綱目》記載為藥用植物,而部落族人不管是煮湯入菜、泡茶或做成煎餅、刺蔥醬等都是餐桌上常見的野味,近來還被研究是增強免疫力的好食材,更受青睞。

談到窯烤燒爐,通常要趕在清晨5時起火,讓爐火自晨曦中加溫到攝氏400度,等爐溫降到200度才能開始烘焙麵包,慢慢地,當空氣中溢散出一股熟成的奶香味,阿布娪說,「這傳遞的正是族人共享部落幸福的滋味!」

當一條條龍鬚菜吐司、刺蔥吐司及玫瑰花貝果從窯燒爐被端出,滿滿的香氣迴盪在山谷之間,工作人員也迅速的將新鮮麵包發送宅配送到訂戶手上。

在山上服務公職的陳小姐表示,看到族人使用全天然食材做出風味獨特的麵包,一口口都吃得安心、細嚼也感受到滿滿的能量,是她回購的主因。上山遊憩的民眾,除了欣賞山林美景,也將極具故事性的風味麵包當做伴手禮,為「深山裡的麵包」做了最好的行銷。

圖/深山裡的麵店提供

族人習慣山居生活,小農生產龍鬚菜、南瓜及咖啡等,他們友善大地的耕作,雖然收成有限,但都在為山林的永續盡一份心力,也是在增強防禦極端氣候的抗災能力,展現與大地共存的生命韌性。


族人辛苦走過莫拉克風災14年,持續努力重建家園,阿布娪說,「深愛我生長的地方,決心用雙手為部落找到生命的出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