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雋婷
「我的老師寫得一手好字,是教過我的老師中,字寫得最好看的。」這是來自學生在日記本上的讚美。
坦白說,在我的童年記憶裡,對於寫字這件事非常抗拒。有個對寫字要求嚴格的老爸,經常讓我的作業本體無完膚,寫了又擦,擦久便破,破了被撕,只留封面,作業本屍骨無存,只得上文具店買新的。曾經有陣子連提筆的勇氣都沒有。
「坐姿、握筆、識帖,可是三位一體。」爸爸的寫字經,如今聽來立意頗深。「我們要感謝您的爸爸,把老師的字教得好,才能讓更多的學子受惠。」這是來自家長的支持與肯定。
當我成為國小老師,對於字體的要求,雖然不似爸爸的嚴謹,卻也將寫字的精神,進化成2.0版。「我會把寫得好看又秀麗的字,用螢光筆勾出來。」勾勒出孩子對寫「硬筆字」的熱情。「老師,你知道嗎?我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一筆一劃的『刻』出和字帖長得一模一樣的字!」「好可惜,我只差一個勾,就全部的字都被選了。」
雖然十二年國教廢除書法教學,改以硬筆書法練習,但在我們寫字的課堂裡,絕不馬虎!「注意坐姿,握筆不要太低,頭擺正!要看著字帖。」爸爸的寫字經,出現在我的課堂,耳提面命的叮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