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憂少惱妙方 原來這麼簡單 |2023.01.11 語音朗讀 23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受五戒可以幫助我們管理自己,讓我們身心健康,家庭和諧。圖/123RF 【記者沈旭凱整理報導】泰國一項研究表示,受持佛教五戒的民眾,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患上抑鬱症的風險相對較低。 《Neuroscience News》報導表示,更早之前的研究報告只有指出受持五戒有助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尚不清楚五戒是否可以預防抑鬱症。有鑑於此,開始有學術機構做更進一步的研究。持戒讓人安心 緩衝壓力泰國清邁大學(Chiang Mai University)的研究員納哈泰(NahathaiWongpakaran)及其同事,從2019年底開始到2022年9月,針對此一主題進行研究,他們訪查了泰國644名成年人生活上的壓力、抑鬱程度,以及受持五戒的情況。其中受訪者93.3%為佛教徒,大部分是女性和獨居人士。2022年11月30日他們在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發表了研究成果。報告指出──受持五戒的民眾即使面對壓力,出現抑鬱症狀的情況並不多。研究人員總結原因:「受持五戒讓其他人感到安全,同時讓修行者在面對壓力時,帶來一種『緩衝』,能緩解壓力帶來的影響。」 圖╱資料照片 五戒猶如護身符 戒律帶來平安 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之分,但一切都以五戒為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為根本大戒。在佛教觀點,五戒猶如人生的護身符,對於身心有很大保護作用,不只是紓解心理壓力而已。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佛教管理學》便提到:戒律如同火車的鐵軌一樣,有了堅固的軌道,人生就有了平安和前進的方向。就像家有家規、校有校規,國家也有國家的法律,任何一個團體、組織的規矩制度,都是為了建立我們學習、生活的倫理秩序,提供給大家安心學習,在為人處世上能夠有所依循,戒律也是如此。 然而,外在的法規再多,仍然有所疏漏,因此大師又說:佛教的戒律,是透過佛性的自覺,產生自我約束、自我軌範的力量,真正帶來穩定、進步的行動力。因此,一個國家社會,如果人人都能奉行五戒的「因」,必能創造出社會和諧安定,人民無有恐懼的幸福之「果」。 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圖╱新華社 戒的精神不侵犯 持戒是自由解脫 星雲大師說: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進而不去侵犯別人。 一般人以為戒律是束縛行動自由的枷鎖,何必自找麻煩,受戒律的拘束。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遵守戒律,不違背戒律的精神,就能夠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脫。 但看凡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汙、侵占、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姦、嫖妓、拐騙、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偽證、恐嚇,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煙酒等,是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繫囹圄,失去自由,所以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圖╱資料照片●受持五戒 是人道的根本星雲大師表示,戒律不僅可以克制我們的衝動、習氣,讓我們三思而後行,也是人我之間相處的潤滑劑,可見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因此大師認為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受持五戒,我們不侵犯他人,他人自然不會傷害我們;樹敵漸少,善友日多,辦起事來,自然能夠左右逢源,萬事亨通。因此守戒律,絕不是自縛手腳,而是開拓更寬廣的道路。尤其一切行止中規中矩,合乎戒律,便能活得心安理得,問心無愧。 星雲大師強調,如果一個家庭的成員受持五戒,夫妻之間,就會真誠以待,無話不談;親子之間,也會尊重包容,鼓勵多於責備;兄弟姊妹之間,自然相親相愛,兄友弟恭;一個社會,人人受五戒,互相不侵犯對方的生命、名譽、財產,更進一步的彼此愛護對方的生命、名譽、財產,這不就是人間淨土了嗎?對於佛教徒而言,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如是因,如是果,如果我們能遵循戒律,在人生的旅途上,就會減少困難、障礙,一切通行無阻,自然少憂少惱,患上抑鬱的風險也必然會降低。 人人受五戒,互相不侵犯,更進一步的彼此愛護對方的生命、名譽、財產,此方就是人間淨土。圖╱新華社 前一篇文章 3兔竟只有3耳? 神祕圖蘊藏佛教輪迴觀 下一篇文章 春聯賀新春 福 熱門新聞 01【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2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3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04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2025.05.1105社論--脫中入美的經濟難關2025.05.1106星馬印汶閱讀研討會 500愛書人共讀《六祖壇經》2025.05.1307【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08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09蚊吸熱血 燙口嗎?2025.05.1210佛光會慶佛誕 百萬人浴佛響應蔬食2025.05.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新春開智慧 禪心新春開智慧 從善如流新春開智慧 香口美心新春開智慧 飛揚十方新春開智慧 吉祥新春開智慧 生生不息